首页 > ip授权 > 迪士尼ip授权一般多少钱-熊出没衍生品突破25亿IP和衍生品,谁借给谁了?
2023
07-03

迪士尼ip授权一般多少钱-熊出没衍生品突破25亿IP和衍生品,谁借给谁了?

电影衍生品是指由电影衍生出来的除银幕投影外的所有增加电影产业下游产值的产品。 它包括各类玩具、音像制品、书籍、电子游戏、纪念品、邮票、服装、海报甚至主题公园等等。

目前,我国电影衍生品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外尤其是北美市场相比,中国电影的大部分收入仍然来自于票房,衍生品只占很小的比例。

但这并不意味着衍生品市场不重要。 相反,随着各大IP的出现,不少影视衍生品的产值呈现出惊人的数字。

2015年,电影《大圣归来》衍生产品首日销量突破1000万元,超越国产电影衍生产品单日历史记录。

2016年,电影《大鱼海棠》通过众筹推出衍生产品,当天销量达到300万以上,两周后销量突破5000万。

在《捉妖记2》上映之前,安乐影业就筹划了一部由胡巴主演的衍生电影。 原创授权虎巴娃娃销量近20万件,销售收入400万。

《喜羊羊》突破10亿、《熊出没》2017年产值25亿、《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突破3亿……电影衍生品产值突出,已成为中国衍生品市场的一个重要节点,一步一个脚印。 逐步助推电影衍生品产业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倪跃红解释了电影衍生品行业的现状:“电影衍生品行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产业,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兴经济领域。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总体来说,一个大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不仅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重视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运营,互联网公司和品牌商也纷纷加入原创影视产品的授权、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 一些金融公司涉足融资,搭建了具有我国市场经济特征的服务平台和运营体系,企业之间形成了分工协作,行业成熟的特征开始显现。 ”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衍生品很快将成为电影行业未来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那么,衍生品真的会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下一个蓝海吗?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影视版权公司(授权方)、衍生品生产者、衍生品销售商以及普通消费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勾勒出当前衍生品产业链和未来衍生品的全貌。 新的发展方向。

衍生品市场创意不足、质量差、混乱

在国内电影衍生品市场,手机壳、马克杯、充电宝被称为“衍生品三宝”。 几乎每一部电影在制作衍生品时都会选择从这“三件宝”入手。 缺乏创造力是衍生品的一大困境。 许多衍生品与电影关联不大,缺乏新奇吸引力。

在浙江星光影城总经理付海芳看来,“国内衍生产品太单一,好几年没换脸,没有太多创意的东西。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有创意、好玩、有趣的产品,但目前进入影院衍生品销售领域的产品大多表现平平。”

不仅创意不足,品类单一,一些衍生产品的品质也无法令消费者满意。 《捉妖记》上映时,方安乐影业总裁蒋志强坦言,对于虎霸相关衍生品的开发,他并没有考虑太多。 安乐在衍生产品开发上的滞后,直接导致了影片上线后,观众想购买衍生产品,却没有正版可买的局面。

《捉妖记》导演徐成义无奈表示,胡巴交给厂家的毛绒公仔“连剧组人员都不够”。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发行期间各种未经授权的盗版衍生品满天飞。

记者走访多家影院时发现,不少观众在购买了未经授权、以次充好、设计不佳的“胡巴”后,抱怨“胡巴太丑了”。 对于版权方来说,此类盗版、劣质产品无疑是对版权品牌形象的巨大损害。

《捉妖记2》上映时,片方充分吸取教训,提前半年多进行衍生产品的开发制作,最终实现了《虎巴》近20万部的销量。

“有的片方会去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找一些小厂家贴牌生产”,付海芳在采访中透露,一些衍生产品缺乏设计,质量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全是由于海盗行为。 带有标签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意和设计,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居百货店,上面贴着电影的标志,这样的产品怎么可能有大量的观众买单呢?”

消费者不会为低质量的衍生品买单,那么电影制作者为什么不提前选择更高质量的衍生品制造商和设计师呢?

倪越红认为,“就目前衍生产品被视为影视IP附属产品的情况来看,并不是每个IP都对衍生产品有很强的赋能作用,而且国内衍生产品的授权和设计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过程。 ”

相比之下,美国的华特迪士尼旗下有四家公司。 首先是迪士尼影视娱乐,整个华特迪士尼公司都是建立在这部分业务的基础上的。 这部分业务的核心是迪士尼动画长片和真人电影,包括多品牌全球发行公司,主导电影的制作和发行,以及DVD、音像制品、音乐剧、冰上迪士尼以及其他舞台剧。

二是迪士尼主题公园,负责全球迪士尼主题公园的运营和建设。 除了 5 个度假村和 11 个主题公园(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之外,还有两艘巨型游轮。

第三个是迪士尼消费品部,负责周边消费品授权,是全球最大的品牌消费品授权商。 迪士尼广泛与全球授权合作,推出包括服装、玩具、书籍、食品、游戏等在内的各类消费品,涵盖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

该部门负责迪士尼全球出版业、互动软件开发等。 迪士尼拥有自己的直销业务、直销网站和专卖店。

第四个是 Media Networks,它经营各种媒体资产,包括收购的 ADC、广播电视制作和电视台。 控制全球迪士尼频道及其拥有股权的频道。

上述四家公司中,除迪士尼影视娱乐外,其他三家公司均属于衍生品相关行业。 每部迪士尼动画上映前,衍生品的设计都是同步甚至提前于电影的制作,为衍生品的设计留下了18-24个月的时间。

这种时间和人力的投入在国内衍生品领域是非常罕见的。 尤其是在原创真人电影领域,如此高成本的长期投入几乎很难在电影上映时间表内收回成本。

在衍生品市场形势尚未明朗的当下,谨慎入市是大多数版权人的心态。 但也有一些行业龙头信心十足,大举进攻。

长期设计、厂家筛选、质量监管,三大法宝打造《熊出没》衍生品年产值25亿

超级动漫IP《熊出没》是国内衍生品行业发展最完善的品牌之一。

《熊出没》自2012年1月登陆央视少儿频道以来,已覆盖全国200多家电视台和网络平台。2014年起,《熊出没》在院线推出各大电影。 首部《熊出没之熊兵卫》票房2.47亿,开创了中国动画大电影的新浪潮。

接下来的几部系列电影的票房继续超越第一部。 2017年《熊出没:奇幻空间》总票房5.21亿,2018年《熊出没:变形记》达到6.05亿,一次次刷新国内纪录。 动画系列片的票房纪录。

目前,《熊出没》推出的五部大电影总票房为19.53亿。 这绝对是国产系列电影中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 但“熊”的价值并不止于此。

负责《熊出没》所有衍生品开发的华强方特高级副总裁商琳琳告诉记者,早在2014年,《熊出没》衍生品年产值就已突破20亿。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 目前吉祥物设计,《熊出没》系列授权产品年销售总额已突破25亿。

那么,华强方特是如何锻造出这只“年产值25亿的小熊”的呢?

“现在《熊出没》的衍生品有3000多种,我们与200多家授权商合作。品类包括牛奶、零食、玩具、文具、服装、箱包、洗漱用品、游戏、书籍等。”

尚琳琳向记者介绍,这些各类授权衍生品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增加了一些新的儿童药品,比如雾化器、创可贴等。”

可以说,全品类、大规模布局授权是《熊出没》衍生品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超高年产值的基础。

《熊出没》衍生品涉及的品类之广,甚至让记者怀疑,究竟是《熊出没》拉动了这些衍生品的销量,还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衍生品助力了《熊出没》作为影视IP的品牌影响力?

尚琳琳认为,这是一个共同成就的过程。 “衍生品授权产业链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如何用好、创新,如何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非常重要。我们在选择授权商时,需要进行全面考察严格把关工厂和生产资质,确保授权生产的产品是市场上的优质产品。”

对于授权产品中的儿童食品,尚琳琳尤为关注,“我们一定要反复考察,与国内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厂家合作,甚至有些糖果、果脯的甜度、高度等细节也很关注。” ,基本上所有产品的设计过程我们都要参与。”

“监督”和“参与”是尚琳琳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两个关键词,“我们的衍生品部门设计了一个基础的授权图库。自主修改、开发授权库。为厂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保证自己的感觉。” “设计和品质。当然,上市后会有一系列的监控。”尚琳琳说。

《熊出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打造准产业链的方式。 在国内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熊出没》团队用产品化思维,将这个IP打造成长期品牌。

正如尚琳琳在采访中所说:“衍生品对于很多电影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短期的东西,可能只会在电影上映的某一段时间内流行起来,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部分造成但对于《熊出没》来说,衍生品是一项长期业务,由我们专门的衍生品团队负责。”

创意设计与实用性,打开消费者口袋的两把金钥匙

付海芳曾经热衷于衍生产品的销售。 《功夫熊猫》上映时,他专门成立了衍生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团队。 他甚至与时光网合作,将最好的电影院出售,年票价超过3000万元。 该地块开辟了专门的区域用于衍生品的展示和销售。

但最终的结果用傅海芳的话说“不太好”。 他肯定了时光网的产品质量,同时也提到了存在的问题,“时光网的产品质量不错,但相对来说还是品种单一,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是很大。”

面对当前衍生品市场的种种问题,常年奋战在衍生品销售第一线的付海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近年来走进影院的观众普遍年轻化,年轻人喜欢有创意、有趣的产品,最好有科技感、新鲜感。”

一个名叫COCO的小机器人出现在《熊出没》系列第四部电影《熊出没:奇幻空间》中。 在设计衍生产品时,尚琳琳和她的团队根据故事内容,设计了一款像电影中COCO一样的小型智能机器人玩具,内置智能语音芯片,能够语音控制、唱歌跳舞,制作各种LED表情变化等

尚琳琳告诉记者:“2017年1月同步销售后,产品实现了线上全渠道覆盖,线下产品迅速进入沃尔玛、华润万家、家乐福、永辉超市等大型连锁KA卖场和专业玩具店。电影上映期间,机器人COCO供不应求,成为春节期间最畅销的衍生产品之一。 2017年,这款机器人产品的销量在影片上映一年后就突破了600万个季度。

《Bear Infested》的创意就像DC推出一款与蝙蝠侠一样跑车造型的充电宝一样。 其紧密结合影片内容,在设计上下足功夫,以高品质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与《熊出没》中的高科技COCO机器人不同,真人电影《三生三世桃花十里》上映时卡通形象,授权衍生品覆盖米粉、粮油、化妆品等数百个品类以及护肤品、日用家居用品、洗漱用品等。 依托阿里强大的电商平台,授权产品实用性极高,不仅对粉丝具有吸引力,非特定受众购买此类实用产品也很正常。

在这类实用的日常家居产品中,产品本身的使用属性高于电影IP衍生品的属性。

记者在购物平台搜索关键词“三生三生”,出现“爱丽儿三生定制洗衣液”、“会员三生橙汁”、“良品铺子三生桃花饮米”等大量授权家居产品。酿造”等待。

很多用户在评论中都没有提及“三生三号”,甚至有的直言“我不是‘三生三号’的粉丝”、“我一直在买这个牌子的洗衣液”、“橙汁质量不行”和以前一样”等等,确实是因为电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购买这些家居用品的人寥寥无几。 但无论消费者是谁,巨大的销量都证明了这些产品的成功。

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期间,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鱼、联宝宣布衍生产品销售额已突破3亿。

日前,记者向阿里授权内部人士询问了目前“三生三世”衍生品的最新销售数据。 知情人士表示,“没有最新数字可以透露”,因为“这个数字一直在持续增长,衍生品的销售并没有随着电影放映结束而停止,目前还无法准确统计。”

从COCO机器人600万的单品销量和“三生三号”大量实用百货衍生品的销量远超3亿来看,技术创意和产品实用性或许是打开消费者口袋的两把金钥匙在未来的关键。

受众不等于衍生产品消费者,多渠道销售触达消费者

倪越红认为,当前国内衍生品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企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没有形成企业间的协作联盟。第二是没有建立产品标准体系。第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四是营销环境不够充分。五是源头管理缺位。六是行业间协作不够顺畅。”

从产业链来看,缺乏工业化标准流程是衍生品研发和生产的一大痛点。 衍生产品的开发在什么阶段涉及IP内容的制作、由谁设计、制作、通过什么渠道销售? 这些都是衍生品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光网作为中国正版电影衍生品设计和销售的主要网络平台,目前与迪士尼、索尼、派拉蒙、华纳兄弟、环球影业、20世纪福克斯等好莱坞电影公司合作授权衍生产品。

其电影衍生品的制作流程是,首先需要向拥有IP的电影公司申请授权。 电影公司对时光网的财务能力、用户数量、设计能力进行了审查。 每个电影制作方对于可以制作的衍生品类别、IP有效期、分成比例等细节都有不同的规定。

据悉,时光网出品的衍生品主要有三大销售渠道:一是线下影院,时光网已与全国4000多家影院签约,可在影院实体店销售产品;二是线下影院,时光网已与全国4000多家影院签约,可在影院实体店销售产品; 专业版APP,为B端商家提供正品衍生品购买渠道,价格比C端更优惠; 最后是时光网APP,时光网商城可以为C端影迷提供衍生品购买渠道。

目前时光网B端与C端出货比例为3:7,线上线下出货比例为8:2。

线上渠道已成为衍生品销售的主要方式。 全国最早设立衍生产品展示柜的北京UME影城经理刘辉告诉记者,影院衍生产品的展示和销售量“不大”,尤其是1:1真人大小的窗口中的 DC 和 Marvel 动画人物。 模型,更多的是作为展示。

许多衍生产品公司的董事也发现,电影观众并不一定是衍生产品的消费者。

广影灵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赵宁在《捉妖记》、《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电影衍生产品的合作中发现,“电影院里有很多衍生产品,销量没有想象中的好,这不是真的,说明这个衍生品卖得不好,在自有渠道卖得很好,最后发现观影渠道和电影院都在实际上没有好的销售渠道。”

对于赵宁的观点,陈伟表示同意。 他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网上购票缩短了观众在影院的停留时间。 他认为,在网络购票时代,电影院渠道更多地发挥着展示和推广的作用。

4月19日,淘票票发布的2018年战略规划中迪士尼ip授权一般多少钱,宣布推出一站式宣传平台——“灯塔”。 “灯塔”定位为服务电影制片方宣发公司的一站式营销平台,全程视觉数据驱动,投入大规模资源,可量化宣发效果。 为电影制作方提供多维度的视频数据,并智能推荐推广方案,让宣传发行高效精准触达用户。

这一规划对未来宣发行业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 传统的宣传发行将逐渐让位于线上精准渠道宣传。 随之而来,影视衍生品的格局也将悄然发生变化。

淘票票总裁李杰认为,“灯塔”势必改变衍生品行业的线上格局。 “基本上整个影视行业的衍生品都集中在阿里影业和阿里鱼品牌上,未来阿里鱼也会有衍生品。” 专用入口将让有衍生需求的各方统一接入阿里鱼。

第二,未来我们会对接天猫、淘宝的商家,让一些营销授权、品牌授权衍生业务通过我们的灯塔平台数字化、一键上线,这将大大提高效率。 ”

IP与衍生品,谁借了谁的光?

目前国内专业的衍生品制作团队屈指可数,不同公司的业务重点也不同。 以《捉妖记2》为例。

CEO赵宁将其作用概括为“为品牌客户筛选内容,同时为优质IP内容寻找合适的品牌客户,搭建优质IP与品牌之间的桥梁”。 不难看出,推动IP和品牌合作是该公司的衍生理念。

与光影不同,与好莱坞合作《异形》、《钢铁侠》等IP衍生品的北京乐子天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52Toys是一家以衍生品设计开发为主的公司。 在设计自有产品的基础上,与游戏、动漫、影视等不同IP进行合作。

这两类公司侧重点不同,基本代表了当前衍生品市场的两种倾向:一是衍生品作为电影IP的宣传品而存在,衍生品更侧重于作为宣传和票房提升的手段。 二是IP赋能产品迪士尼ip授权一般多少钱,以优秀的设计和产品寻找合适的IP,提升产品价值。

对于这两种倾向,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倪越红更倾向于后者,“我不太认同把开发衍生产品作为增加票房的方式和手段。”

神马趣董事长郭浩从行业角度认同倪越红的观点,认为真正的衍生品公司首先不是做宣传,而是以产品为基础。

“现在大多数内容公司都把寻找衍生公司作为宣传和发行的一种方式,他们希望多做品牌联盟,输出更多的产品,而在之前的宣传和发行上投入更少。但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同意倪院长的说法,真正的衍生品公司首先不是为了宣传,而是为了产品。

更残酷的问题是,如果我做宣传发行,通常拿不到授权费。 如果作为一家衍生品许可管理公司,我做了很多产品却没有收入,这家公司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郭浩说道。

北京乐子天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52Toys负责人陈伟介绍,“电影衍生品可以是礼物、赠品、商品,最重要的是商品,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真正具有制作衍生产品价值的IP并不多。 衍生产品的开发完全取决于IP方对自己的IP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因为开发一部电影已经需要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和人力,并且能够吸引到合适的资金。 把这部电影上映已经够难的了。 为了生存,它太忙于开发衍生产品了。”

这个时候衍生品就只能是“B2B,按照影视公司的定制为其开发的,为了配合宣传发行,可以作为宣传发行的小素材”。

相比之下,在日本和美国,尤其是在动画电影领域,衍生公司已经在编剧和拍摄阶段进行了深入合作。 陈薇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对IP非常有信心”。

他举了《冰雪奇缘》的例子,“设定好角色后,我们就开始开发相应的衍生产品。电影上映前几个月,就已经在各个渠道布局。玩具店、网上、亚马逊、超市势不可挡。它在电影上映前成为一个很好的载体。电影上映后,它成为一个100分钟的广告,同时也为产品起到了广告作用,这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回到目前国内衍生品的现状,作为电影宣传手段而存在的衍生品仍然是主流。 如何利用IP能量赋能日美动漫等优质产品,仍然是未来值得思考的话题。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