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示设计 > 世博会中国馆展示设计分析-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引发的思考:世博会中国馆
2023
12-08

世博会中国馆展示设计分析-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引发的思考:世博会中国馆

摘要: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气质。 这是中国设计快速发展的体现。 欣喜之余,也反映出中国当代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值得我们今天的艺术工作者去发现和思考。

关键词:世界福会; 中国馆; 设计; 文化特征; 美学

CLC 分类号:J505 文档识别码:A

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的思考

宋蓓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以“东方之冠、华夏之盛、世界粮仓、人民富裕”为主题,表达中华文化的精神和气质。 就世界粮仓而言,其形状为“桶”形。 在结构上,吸收了中国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同时,色彩上采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故宫红”。 与同类型的建筑作品相比,中国馆的设计相对微妙,成功地吸收了民族元素。 该项工作也得到了一系列政府网站的高度赞扬。 有专家认为,中国馆的设计将与埃菲尔铁塔齐名。 不朽的作品。 然而,中国馆的诞生至今并非一帆风顺。 先是在初选中被淘汰(第二轮意外被选中重审),随后遭遇“抄袭丑闻”,被指抄袭日本设计师安藤忠雄的作品。 如果说“抄袭”,那不应该是这样的。 斗拱结构本身就是中国建筑的传统符号。 以此为元素,必然会与其他同类型的建筑产生相似之处。 不熟悉艺术创作的人往往会从外观的相似性来判断。 根据上述判断,判断为抄袭。 事实上,作品的内在意义不同,不能抄袭。 随后世博会中国馆展示设计分析,安藤忠雄也否认了抄袭论,认为中国馆“非常大”,与他的作品有很大不同。 “很大”也暗示着两人的风格和气质不同。 又如,同为立体派的毕加索和布拉克的作品,曾经在外观上难以区分。 后来,毕加索接触了非洲木雕艺术后,他的绘画风格突然转变为狂野而淳朴的非洲黑人艺术风格。 当然,我们不能说皮蒂亚抄袭了布拉克或非洲黑人雕塑,因为他任何阶段的作品都具有西班牙艺术家特有的辛辣、怪异、神秘的魅力。

不过,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现代艺术的语汇早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 我们很多重要的创作并不一定要被抑制,一定要以我们民族的传统风格为基础。 中国艺术家还可以学习世界上的印度艺术、婆罗门艺术等。 或者扔掉这些,完全从现代艺术的角度来创作。 只要你是一个有才华、有教养、有使命感的艺术家,无论你的作品面貌如何变化,都必然蕴藏着民族的灵魂和意义。 当然,所谓的大师也是通过此得到升华的。

然而,“抄袭风波”发生后,一些建筑论坛上出现了一些批评中国馆的声音。 意见大体分为两类:一、中国馆的设计与上海的建筑特色不相适应。 2、中国馆给人一种优越感和压迫感,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不符。 对艺术有不同的看法和看法,但也可以解释一些设计方面的不如意。 笔者认为,上海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世博会除了展示各国传统文化外,更多的是展示最新科技、最新文化、最新价值观,甚至一些新奇的东西。 它本身就是一个批判和更新过去的地方。 展览。 中国馆的设计本身就融入了民族元素表情包设计,但它的形状不一定会让人想起粮仓。 从华宇的雄伟和紫禁城的红色来看,很容易让人想起传统的“八方一统”的政治文化。 所以在世博会这样的环境下,与其他场馆奇特的造型相比,可能会显得严肃或者给人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从艺术角度来看,用倒锥体来表现这么大的豪宅,凸显了现代感,但也强化了压迫感。 不过,意见之类的问题并不重要。 这只是个人感觉。 但由于涉及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引发了笔者对我国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现状的如下思考。

关于世博会,还有其他作品涉及“抄袭”。 不管是真是假,他们的很多设计都不尽如人意。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我们设计艺术的现状是否存在问题。 按照我国现在的环境,应该是非常有利于设计艺术的发展的。 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强大,正处于学习艺术空前的高峰期。 仅山东一地,一年申请艺术类院校的人数就达到20万人,几乎相当于一个欧洲小城市的人口数量。 凭借多年的艺术人才积累,再加上近年来大规模扩招,国家拥有数量庞大的艺术从业者,可以说是欣欣向荣。 但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能真正在设计和艺术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想法,并与世界大师同一起跑线出发、在同一水平上竞争的人,似乎还是很少。 。 中国正统艺术院校培养的数量庞大的设计人才不仅无法与同属亚洲文化圈的日本相抗衡,甚至比不上港澳台地区少数非正规培训、自学成才的设计师。 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然而,原因是多方面的。 也许我国简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模式缺乏高端设计的基础; 行政审批制度让公共艺术由少数人决定。 前者让学习设计的大学生很难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抱负,而后者则让优秀的创意常常输给平庸的创意。 但笔者总结,我们对设计艺术尤其是基础艺术教育的认识也存在问题。 作者总结认为存在两个问题:

1.我国博物馆教育尚不发达。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无法从小就在众多一流的艺术作品中接受美好的教育。 就连亚洲的韩国在这方面也远远领先于我们。 缺乏这种艺术感。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我们专业的艺术学校教育中,这使得设计系的高年级学生往往无法说出几个艺术家的名字,更不用说世界艺术的前沿风格了。 如果你不懂艺术,你怎么能从事艺术设计呢? 例如,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非洲的种子,然后可以融入自己的审美品质和艺术风格。 但常见的情况是,当我们的学生接到设计任务时,大多数人都会从国外大师的资料中寻找灵感。 随着设计任务的不同,他们每天都会变换新学到的风格。 这样一来,他们就永远是学生,或者说真的是抄袭。 看看我们的设计系,由于学科之间的壁垒,往往人为地与艺术教育割裂开来,设计艺术几乎被简化为创意+技能。 在当今素质教育时代世博会中国馆展示设计分析,“创造力”这一设计师的基本素质,在青年学生身上并不难出现,也不难培养; 我们教授的大部分技能都只围绕计算机软件的熟练程度。 国内对于设计教学的简单化、程式化也存在不少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三大组成部分是设计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桥梁。 今后的基础美术教育是美术的基础。 这方面最理想的状态是至少拥有“硕士”级别的教育。 我们必须能够把学生带入艺术领域。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基础美术教育方面存在着僵化的教条,所以我们在这两方面都比较薄弱。 有趣的是,一旦某个地方出了问题,我们首先会认为它不好,就像当灯泡因故障而无法点亮时试图关闭发电厂一样。 在普遍的就业压力下,往往用“改革”的方式弱化艺术的基础和三大组成部分,将设计教育变成全技能教育。

2、由于缺乏艺术素养,我们很多设计师只是打着民族特色的旗号,在中国元素的融合上东拼西凑。 他们自身的艺术个性无法体现,也无法创作出真正属于中国气质的现代设计。 试想一下,当谈论法国现代设计、德国设计、日本设计时吉祥物,我们都有明显的形象,而且各有各的流派。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既具有东方特色,又非常现代。 中国的现代设计又如何呢? 这个概念将会变得非常模糊。 对此,我们不妨看看日本的例子:从日本富士山整齐、简洁、极其对称的弧线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浮世绘艺术、日本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中的抽象工整。日本现代设计,又富有东方内涵。 可以看到东山海一的画作以及丰田和索尼的产品。 根据丹纳《艺术哲学》中的文化地理学,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积淀文化内涵的富士山的形状对日本民族的审美观有较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几乎不需要有人指着自己的作品说,我在作品中结合了富士山或奈良寺的元素。 但这种审美共性是通过艺术的个性来表达的。 就像日本著名建筑师一样,隈研吾和安藤忠雄的风格也有着巨大的不同。 中国的文化和环境特征也影响着我们,这种影响是内在的。 无论有多少中国人学习现代西方风格,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文化的印记。 我认为东西方的问题是一个内在的灵魂问题,不能通过简单的元素融合来彻底解决。 诚然,元素的融合往往只是一个亮点甚至是一个噱头,能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 比如我们经常会融入京剧的元素,融入水墨的元素,或者夸张融入非洲的元素。 但当这种新鲜感过去后,还能有学校支持吗? 不必要。

又如德国新表现艺术的兴起,已成为全球趋势。 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德国海报艺术走在世界前列,因为两者背后有一个更大的背景,可以称为有德国意义的东西,而不是依靠科隆大教堂和大黑森林的元素被吸收了。 从事实来看,德国艺术家虽然也有理性、冷酷的特点,但风格却截然不同。 “精神”、“意义”之类的东西只能通过每个艺术家的个性来表现。 如果现代艺术或者设计有什么中国的东西,学校的东西应该是从这里出来的。 如果吸收的元素属于创造力的范畴,从长远来看,艺术个性将超过创造力。

综上所述,上面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了,但是怎么拿呢? 既然元素的融合只是一个创作套路,那是不是说,只要你是中国人,不需要费力,你的作品自然就具有中国艺术的魅力呢? 当然不是。 除了学历和经历之外,我认为还是性格占主导地位。 如果缺乏个性,审美形象就会模糊。 这也是我国的设计缺乏流派表达的原因之一。 达利声称经常从龙虾中寻找灵感,他也有像龙虾一样又长又细的唇须。 这与达利艺术中极其锐利、令人兴奋的造型是一致的,也与加泰罗尼亚地区是一致的。 (大理故里)艺术中特有的异质性、异国感与之相一致。 就像舞蹈训练中强调的“筋”一样,是一个人艺术上最根本的支撑。 水墨画中笔墨的肆意夸张,常常会引起围观者的叫好,但专家评判墨团中骨线的好坏。 我相信造型艺术中的“骨”是艺术个性的源泉,而这根骨“天奴”是可以培养的。 这一点在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中常常被忽视或者没有深入理解。 人们普遍认为,“线”艺术在中国书画中很重要。 事实上,它在所有造型艺术中都很重要。 都是一样的,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