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博物馆,我正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从书的封面上读到这句话时,我突然感到悲伤。
是的,博物馆就有这样的魔力。
如果你还是个“门外汉”,想接触某个领域的丰富知识,不如去博物馆; 如果你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想要探索它背后的文化遗产,最好去博物馆。 博物馆为人们打开了了解一个专业的大门,为人们打开了看一座城市的窗户。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城市,最喜欢的就是参观当地的博物馆。 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当你看到继母吴丁时,你难掩激动; 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您可以俯瞰兵马俑的壮观,体验激动人心的感觉; 在武汉湖北省博物馆,您可以聆听曾侯乙演奏的雅乐; 在深圳博物馆,打开记忆的盒子,感受时代的变迁……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魅力。 从每个藏品中,你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和人民的性格。
当然,安徽还有很多博物馆,举办各具特色的展览。 安徽博物馆汇集江淮各地文物精华,令人叹为观止; 黄山市的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汇聚了古代徽州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当时的繁华和财富; 桐城市博物馆收藏桐城派大师的书法文章,令人叹为观止,“文章出桐城”。 界首市博物馆展示了彩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呈现了民间文化的活力……一地的水土滋养了一个人,一地的文化也塑造了一个人。 丰富而特色的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也树立了人们环游世界的信心。 这种信心通常可以从当地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中获得。
一座亭子就是一座城。 展馆是城市的标志,城市是展馆的支撑。 进入一个城市,就不能错过博物馆; 你也可以专门去一个城市参观博物馆。
安徽省博物馆老建筑。 (资料图)
安徽博物院老建筑里红色江淮的光辉记忆
记者 张丽丽
安徽博物院老馆内的《江淮战争——安徽革命史展》藏品。本报记者 张丽丽 摄
在合肥繁华的三小口商圈,一栋白色的苏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静静地矗立在繁华的街角。 这就是老安徽博物馆。 它建于20世纪50年代,长期占据省会地标之列。 ,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安徽博物院新馆建成后,老馆并没有被废弃。 近年来ip形象,先后推出了“决战江淮——安徽革命历史展”、“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决战胜利”等展览。 ——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展览等红色主题展览,每件实物、照片、视频都生动地展现了党领导下江淮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历史陈列”展览位于主楼一层东侧。 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冲锋的战士和支援的农民雕塑,立刻把观众的思绪带回到了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 整个展览分为“革命在安徽不断建党”、“沃土红军的摇篮”、“华中脊梁铁军战歌”、“革命胜利” 《在江淮》,串联起五四运动、安徽第一个党组织的建立、安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新四军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淮海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渡江之战。 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王步文的眼镜、霍山县苏维埃政府首长印章、新四军第三支队光荣匾额、第一支队光荣匾额等革命文物马毛姐姐的班级红色五星级立功见证了江淮大地的辉煌篇章。
走进“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展览,就像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童年,尘封的记忆盒子瞬间打开。 40年对于历史来说是极其短暂的一段时光,但对于每一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我”来说,却是与家乡改革开放进程同行的漫长人生旅程。 我个人是一个经历者、见证者、参与者。 建设者。 展览选取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婚房、照相馆、理发店等生活场景,特别是黑白电视、座机电话等老物件,展现安徽改革开放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激动人心的伟大历程。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来看。
“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展览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分为“深切关怀”、“庄严承诺”和“三个单元”。 《美好生活》,生动展现了安徽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决胜的局面。 全面小康的历史征程。 其中,“深切关怀”板块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020年两次亲临安徽考察的珍贵图片,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的关怀和厚望。
安徽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热土,红色资源丰富,革命文物众多。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将推出‘初心映江淮’主题展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红色’。” “心向党”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百件革命文物联展,回眸情史,精彩故事,展现安徽百年进步。
界首市博物馆彩陶技艺承古开今
通讯员 聂宏斌 记者 张丽丽
界首市博物馆收藏仿敦煌“十二乐俑”彩陶 本报记者 张丽丽 摄
界首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了北方农民淳朴质朴的性格和笨拙巧妙的审美情趣。 它已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当走进界首市博物馆“界首彩陶陈列馆”,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不同历史时期的彩陶作品映入眼帘,大小、形状、图案各异。 让人仿佛进入了彩陶艺术的殿堂。 “除了展示我市古代文物和历史文化文脉外,我馆还打造了以界首彩陶为主题的专题展厅,向观众呈现独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 界首市博物馆馆长赵兵介绍说,展厅展出的彩陶200余件,涵盖明清时期到当代,分为古代、近代、梅林瓷、严玉民、传承人精品,全面展示了界首彩陶的传承谱系和发展历程。 课程。 其中,梅林瓷器展厅展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在界首工作期间创新烧制的陶瓷作品,严玉民展厅则展示了著名雕塑大师严玉民结合学院雕塑烧制的彩陶作品。现代化的展厅展示了彩陶杰出传承人界首陆善义等人精心制作的《剑马侠》图案画。
清代的“三彩雕花手炉”,炉体上雕刻着古朴的国花,把手两侧各刻着一只可爱的小老鼠,仿佛正急忙跳下炉体去偷食物。火炉。 寒冷的冬季乡村里的美食可想而知。 主人一边玩着手炉,一边教孩子们背儿歌《灯台上的小老鼠》; 在“小姐送张胜去考试”的经典场景中,张胜手持折扇,骑着奔马,依依不舍地转身与爱人告别。 年轻美丽的崔莺莺虽然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爱人,但女孩的矜持和羞涩却让她躲在丫鬟媒婆的身后,把所有的情绪都投入到深情的眼神里……
漫步展厅,站在一件件彩陶前,不禁惊叹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文化修养和精美构思,其形象生动、题材丰富。 民间文化的不断传承和滋养,塑造了界首彩陶的风格和魅力。 聪明的民间艺人将他们对生活真挚的热爱倾注在作品中,赋予界首彩陶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特别是当代彩陶领军传承人借鉴河南钧瓷、景德镇陶瓷、福建德化陶瓷等技术,尝试改进雕刻、绘画工艺,丰富雕刻内容和器形,烧制出“十二乐俑”。 ”。 《淮北三子》、《水月观音》等作品,为传承千年的古老工艺赋予了新的辉煌。
为了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界首市博物馆专门开辟了专区,定期开展彩陶体验活动,带领孩子们学习彩陶知识。陶艺、接触陶艺制作技艺,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参与性、互动性、体验式的社会教育文化品牌活动。
徽州文化博物馆古徽州韵味蔚为壮观
记者 吴江海
中国安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本报通讯员 姚文孙 摄
近日,以“大声学古方,世代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活动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举行。活动中,专业老师耐心讲解渊源带着孩子们参观了“惠州科技”展厅“新安医药”板块的百年“同德”。
“仁”,鉴定了茯苓、陈皮、半夏、竹根、枳实、甘草等六种中药材安徽博物馆展示设计调研分析,制作了徽州香牌扇挂件,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参与。
黄山市是徽州文化的核心发祥地。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是一座特色艺术文化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全面体现徽州文化主题的博物馆。 馆藏文物近10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4件,二级文物139件,三级文物3913件。 徽墨、歙砚、新安书画、徽州文献是馆内独有的藏品。 如今,博物馆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体验徽州文化的重要窗口,年均接待参观人数约40万人次。
进入具有徽派园林建筑风格的徽州文化博物馆。 馆内基本陈列为“徽州人与徽州文化”,分为走进徽州、世界各地徽商、徽州妇女、徽州教育、徽州科技、徽州艺术、徽州建筑等七个板块基本涵盖了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 博物馆工作人员姚文孙介绍,该馆宋代墓出土的“文福墨”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徽墨。 馆藏古籍有6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藏古籍8本入选省级珍贵古籍名录。 馆藏残存的徽州文献是研究徽学的重要资料。
2017年以来,徽州文化博物馆利用故宫博物院黄山徽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故宫博物院徽州分院、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等合作平台,举办展览、组织培训,探索徽州传统工艺与故宫博物院徽州传统工艺的有机融合。故宫文化资源和黄山特色资源。 融合。 几年来,“徽州工匠魅力——安徽省徽州传统工艺特展”、“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新安八位名家书画展”和“先后举办“文珍殿汉——故宫博物院藏图书馆器物暨徽州贡品展”等专题展览,将深藏故宫的精品文物带到了公众面前,让更多人欣赏到家门口的宫殿文物之美。 同时,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和馆际交流,每年精心策划10余场临时展览。 今年前四个月,“霓裳绮丽——徽州现代女装展”、“西京印记——大同辽金元文物展”、“医者仁心——先后举办“李积仁、张舜华捐赠书画藏品特展”。 “百年奋斗·新征程扬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图片展”等六个临时展览。
“我们每年在馆内外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社会教育和‘深入基层’活动100余次。” 姚文孙说,“我们的节日”、“行走徽文化”、“二十四节气”、“小喇叭志愿者”“带你去汇博”等品牌社教项目已成为博物馆的品牌社教项目。 这些活动走进校园、走进农村,让中小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这种情感也促进了徽州文化的活态传承。
桐城市博物馆书法名家作品远播
记者 洪芳
在桐城市繁华的中心,古老的文庙显得格外安静、庄严。 这里是明清以来桐城祭祀孔子的地方。 现在已成为桐城市博物馆,主要收藏明清时期桐城文化名人的字画。
据《安庆府志》和《桐城县志》记载,桐城文庙始建于元代延佑初年,元末毁于战乱。 明洪武初年迁至现址。 1984年,桐城市博物馆成立,位于桐城文庙。 文庙自南向北由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等建筑组成。 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庑建筑形式,通过中轴线呈南北、东西对称格局,规整有序。 “现在的古建筑群主要是清末在前人的基础上修建的,所以保留了一些清代以前的建筑风格。” 桐城市博物馆馆长叶欣举了一个例子。 文庙的主体大成殿是一座圆顶形建筑。 梁柱接合木结构提梁楼,梁结构、斗拱均采用宋、辽、金、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 其中安徽博物馆展示设计调研分析,宋代大木斗拱是省内发现的唯一实例。
“天下文章,皆出桐城!” “桐城派”200多年来一直是清代文坛的主要盟友,依附作家1200余人卡通形象,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历史上,桐城文庙与孔子学院是连在一起的。 所谓“寺学合一”,对于“桐城派”的形成以及桐城崇文兴教的风气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位于文庙西北角的左氏故居高淳集轩,现被博物馆辟为“桐城派文物陈列馆”。 高淳集轩建于民国初年,是桐城名门“张耀马佐房”左氏的私宅。 整个宅邸清静古朴,庭院绿意盎然,清幽静谧。 展厅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为参观者提供了桐城派历史发展的全景。
“博物馆原来收藏了一些桐城派字画真迹,现已移至新馆收藏,待新馆试运营完成后,将再次向公众开放。” 桐城市博物馆副馆长姚达带领记者走进博物馆。 新桐城市博物馆位于文庙东侧。 由于珍贵的字画文物比较脆弱,必须在新馆通过详细的环境参数测试后才能展示。 目前,位于新馆一楼的“桐城文派世文——桐城派”特展中的展品均为复制品。 徜徉在书画的芳香之中,记者被清代桐城派大师姚鼐的一副对联所吸引。 “形形色色的人同一个春天聚集在一起,最大的空虚就是一家人日渐老去。” 寥寥数号,尽显姚乃优雅大方的格局。
姚达介绍,桐城市博物馆目前共有文物2650件(套),其中桐城各时期文化名人的书画作品600余件。 书画文物数量在全省基层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2006年,桐城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重点博物馆。 现每年举办各类展览和实践活动10余次,每年入馆参观人数超过30万人次。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en.nuanque.com/zhanshi/21543.html
- 转载请注明: nuanquewen 于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 发表
- 文章或作品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本文之内容为用户主动投稿和用户分享产生,如发现内容涉嫌抄袭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站转载之内容为资源共享、学习交流之目的,请勿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