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空间设计 > 国家航天设计师工资多少-张小平转职背后:航天人才流失严重 每两三年就会发生变化
2023
10-03

国家航天设计师工资多少-张小平转职背后:航天人才流失严重 每两三年就会发生变化

9月27日ip形象,一份盖有西安航天动力研究院公章的《张小平参与我院型号研制》文件引起关注,“辞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就只能留下吗?”国企底层? 》文章刷屏朋友圈。

文章批评航天国企人才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导致“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不得不离职。

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联系了多位航天领域专家,但他们均表示“过于敏感”,拒绝采访。

然而,航天领域国企关键人才流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对此,航天技术专家、远望智库高级研究员黄志成指出,虽然他不了解“张小平辞职”的前因后果,但该事件反映了国企与国企之间的矛盾。民营企业在我国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航天国企人才流失严重

官方文件显示,辞职前,张小平担任西安航天动力研究院低温发动机副总设计师。

官方文件将他的作品的重要性描述为“灵魂人物”和“不可替代”。

据网上报道,张小平离职前年薪只有12万元。 今年上半年加入北京蓝箭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后,他的年薪涨到了上百万。

尽管业内人士对他们年薪的真实数字存在争议,但一大批航天国企骨干人才通过体制外“跳槽”国家航天设计师工资多少,工资翻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航天国企人才流失比想象的更严重。

2018年4月《今日科技》发表的一项调查《各大航天研究院研究访谈分析及启示》支持了这一现象。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蔡文义等五位作者对航天科技集团近200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至2016年,航天一院、航天五院、航天六院、航天八院等主要航天科技院所的流出总数每年均呈上升趋势。 例如,2016年第八医院出院人数达到428人,远远超过2012年的300人。

《今日科技》杂志2018年5月发表论文《各大航天研究院研究采访分析及启示》

调查进一步分析显示,目前主要流失集中在35岁以下的中青年核心群体,上述年均流出量中85%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技术和技术人才队伍中年轻骨干的流失尤为突出。

以五院的模型开发团队为例,平均每年流失的技术人员占全院流失总量的50%。 以八院模型开发团队为例,八院流失的技术技术人员中,40%是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中青年骨干员工。

蔡文义等人据此总结:“中青年骨干人才是航天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家航天设计师工资多少,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将对后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一位在航天科技集团某研究所工作了8年半的科研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离职前工作的单位共有30多人,近年来,平均每年约有10人离开。 “两三年之内,一波人就变了。”

低工资是他们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述科研人员表示,他离职前是一名普通设计师,每年各种福利和业绩收入加起来达到20万-25万。

“工资主要和单位有关,一般来说,单位整体收入高于系统收入。” 他说:“这和职称无关,副总设计师每个月只会多拿几百块钱。”

航天国企也意识到薪酬问题在人才激励中的重要性。

2018年4月,张小平的前同事西安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王军军等人在《科学咨询(技术·管理)》上发表文章,探讨“国家背景下航天研究院薪酬管理新思路”。国资企业改革”并提出了薪酬方向。 聚焦核心人才和关键岗位,做好体现内部公平性的考评和能力评价、团队奖金计划、长期激励、福利激励等建议。

但在实践中,上述措施是否得到落实和发挥作用尚不清楚。

今年两会期间,航天六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刘志让向媒体介绍了航天六院“科技青年岗位补贴”的情况。

“现在看来,随着大家收入的增长,这部分科技人才的补贴在收入中显得太少了,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他说。

反映出航天国企与民企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张小平”不是一个人。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有航天企业关键科技人才的外流不能仅仅视为人才的“流失”,而是一种“流动”。

在航天技术专家、远望智库高级研究员黄志成看来,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即如何协调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和私营企业。

近年来,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才起步几年。 此前,我国航天技术只有一支“国家队”。

因此,民营企业要发展商业航天,必然要从“国家队”中招募人才。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院官方文件显示,张小平辞去此前担任的低温发动机副总设计师职务,并在至少四种型号发动机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一款480吨级液体发动机。氧气煤油发动机和8吨变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 发动机ip形象,1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和10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

北京蓝箭公司官网今年5月8日宣布,我国首台民营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发动机完成10吨级推力室第三次点火试验。 就在今年春节前,该团队已经完成了两次点火测试。

虽然新闻中没有出现张小平的名字,但这与张小平在体制内从事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

蓝箭公司在消息中表示,该公司于2016年下半年开始组建液体发动机团队,并于2017年开始研发液氧甲烷发动机。2018年,液体发动机的其他主要部件——涡轮泵、阀门其他关键部件也将逐步进行测试。 “每一个新面孔的到来,都意味着熟人的重逢。几个月的时间,一支默契、有专业背景的液体发动机团队已经形成,每个工程师都有飞行模型开发的成功经验。”

黄志成强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加强合作,形成我国航天事业优势互补的有机体。”

同时,他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厘清航空航天等战略性行业的中国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而不是让双方都遭受类似事件的困扰”。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