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空间设计 > 国家航天设计师工资多少-西安航天局研究员张小平跳槽影响有多大?
2023
10-03

国家航天设计师工资多少-西安航天局研究员张小平跳槽影响有多大?

张小平离职后加入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图为该公司北京研发中心/本报记者 孔令瀚 摄

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职位及薪资

9月27日,某微信公众号发表题为《辞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留在国企底层?》的文章。 ”该文引起网友关注,文章称,西安某航​​天研究院研究员张小平被一家民营企业挖角,该研究员辞去此前副总设计师职务,在“我国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制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公众号文章称,“据报道,张小平的工资为一年12万元。 跳槽后,他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27日下午,张小平单位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小平个人辞职不会影响研发任务,但研究机构也会反思如何留住更多人才。27日晚,涉事研究所发表声明,承认劳动仲裁材料中的措辞不恰当、夸大了张小平在其参与的研发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布新闻

据网络报道,“科研人才跳槽影响登月”

北青报记者看到,在这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中,有一篇题为《张小平参与我院模式开发》的文字材料。 材料首尾均盖有西安某航天动力研究单位的公章。 。

书面材料称,该研究所原员工张小平参与了多个国家重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预研。 离职前,他担任副总设计师,处于“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 “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材料指出,“培养专家级液体火箭发动机整体技术人员,需要研制单位花费多年、无数次的发动机研制实践。 作为这四种发动机的整体机房系统和发动机开发的专家吉祥物,张小平的个人辞职就有这样的影响。” IV型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影响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规划的论证和规划”。

据张小平原工作单位官网介绍,该公司“负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轨道姿态控制发动机、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高压补充等液体航天动力研究”内燃机和吸气式动力系统。设计任务。”

回应

研究所:张小平未解密自行离开研究所

27日下午,北青报记者联系上张小平原的上级单位。 该单位负责人表示,公众号上发布的“网上发布的加盖单位公章的文件”属实,是该单位向当地政府劳动仲裁庭提交的文件之一。 该单位向仲裁庭提出仲裁请求,同时提交了前述文件。 仲裁庭于9月19日开庭审理,并将这份文件交给张小平,张小平随后在朋友圈大量转发。”

该负责人还表示,该文件是为下级研究所起草的。 “这个措辞确实不妥,今后处理类似文件时,会有更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该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与过去两年相比,该所被民营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员增多,但张小平的辞职不会影响任务。 不过,学院也会反思并寻找更多留住人才的方法。

27日晚,有关机构通过官网就张小平辞职一事发表声明。 描述称,张小平1994年加入该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员资格,2015年3月起担任低温推进剂发动机型号副总设计师,从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和液氧甲烷发动机工作系统。 设计并参与了多个低温发动机项目的论证。

2018年3月,张小平申请辞职。 出于关爱人才的考虑,研究所多次与张小平沟通,试图挽留他,但他执意离职,未经用人单位批准就离职。

由于张小平是国家重要保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有关规定,其离任前必须在所内非保密职务上解密。 解密期限为2年。 为此,2018年4月,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了谈话,向他解释了辞职流程和保密期限的管理规定,并告知他必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到单位履行职责。他的保密义务。 但张小平仍然主动离家出走,这给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的保护带来了很大风险。

该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按照解密期限管理规定返回所解密。

陈述

该院提交的劳动仲裁材料措辞不当

该院在声明中表示,9月17日,该院主办方根据律师意见,向仲裁庭提交了“张小平参与我院模式开发”材料。 主办方因急于达到让他回所解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不当,夸大张小平在其参与的科研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份材料在张小平的个人圈子里发布后经网友转发,流传到网络上,引起高度关注和一些误会和误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今后,他们将加强内部管理,更加严格、严谨地开展工作,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调查

航空航天研究单位的年薪各不相同

对于张小平跳槽风波,有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网友认为,科研机构失去了如此重要的人才真是可惜,相关研究机构也应该采取适当提高员工薪酬等措施,以留住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称,“张小平的年薪为12万元,跳槽后加入北京蓝箭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100万元。”

一位同样在西安航天系统工作的工作人员表示,“张小平的年薪是12万元”可能不准确。 “这类科研单位员工的工资一般都是和职称紧密挂钩的,大家的职称每隔几年就会升级一次。如果副总设计师的职位真的像材料里描述的那样,那么(张小平的)年薪应该在20万元左右,比较正常,完成重大项目一般都会有奖金。”

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相关专业毕业后到民企工作,第一年收入可达35万元,“约为研究所工资的2.5倍”。 业内人士表示,“薪资太低,自我提升少”是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

北青报记者随后找到蓝箭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今年9月发布的招聘信息,其中高级可靠性工程师、火箭发动机总成设计工程师等职位年薪报价在30万至42万之间元。 学历要求为硕士学位,工作经验分别为5年和3年。 “这样的要求对于航天系统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抓大把’。”

微信公众号文章还写道,在张小平原来的单位,“70%的人都是副总设计师”。 对此,同样在航天系统工作的王先生表示“太夸张了”。 即使是科研人员相对集中的科研单位也不会达到这么高的比例。

此前,一位航天企业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近年来,科研机构跳槽的人数确实有所增加。 该负责人表示,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各行各业都可以搞创新,航天航空也逐渐转向商业化。 不仅是传统的国有企业,一些商业公司和大学也从事航天研究,因此人力资源的竞争加剧。

延长

张小平跳槽的公司是一家民营火箭研制公司。

9月27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赶赴张小平目前工作的蓝箭空间北京研发中心,但没等工作人员出面回应此事。 随后,记者再次联系上张小平。 张小平说,他不在北京,而是在西安。 目前不方便回应此事。 “我压力太大,一直没有发声。这两天公司高管都在湖州一家大型工厂里。” 离开试验场并不容易。”

该公司保安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天有不少人在公司询问张小平的情况。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据蓝箭航天官网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从事火箭研制和运营的民营企业。 “公司专注于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和商业运载火箭。凭借其一流的技术研发团队、高度集成的设计能力和标准,凭借创新能力,公司完成产品设计制造、测试交付全流程任务,为全球市场提供标准化发射服务解决方案。”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蓝箭空间办公楼内的安保非常严格。 工作人员表示,外人想要进入公司,内部员工必须到门口接人,大堂和公司内部不允许拍照。 他们还介绍,这是该公司办公楼所属物业公司的要求。 北青报记者随后就此咨询了物业公司。 物业公司客服人员回复称,园区内大部分写字楼都不允许拍照,“尤其是这家公司”。

据蓝箭空间官网介绍,北京研发中心是公司总部。 研发重点是运载火箭和动力。 是运载火箭研发、动力研发、市场运营等团队的主要办公地点。 西安研发中心专注于电力电气产品。 包括系统、总装、推力室、涡轮泵、自动装置、密封等专业,具备大型液体火箭主机及姿态轨道控制动力系统研发的全部能力。 负责液体火箭发动机等相关核心产品的研发。 此外,公司还在湖州拥有智能制造基地,作为液体发动机和运载火箭的制造和装配工厂。

据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显示,9月21日,蓝箭航天召开了公司生产的三级固体运载火箭工厂质量审查会。 经行业内多家相关单位及专业机构评测,与产品出厂发布相符。 指南并可以从工厂发货。 “‘证书’已经‘盖章’,我们正准备赶赴发射场。” 此后,该公众号连续多日发布倒计时海报,并于9月27日发布了发动机试运行的照片。

张小平离职后加入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图为该公司北京研发中心/本报记者 孔令瀚 摄

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职位及薪资

9月27日,某微信公众号发表题为《辞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留在国企底层?》的文章。 ”该文引起网友关注,文章称,西安某航​​天研究院研究员张小平被一家民营企业挖角,该研究员辞去此前副总设计师职务,在“我国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制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公众号文章称,“据报道,张小平的工资为一年12万元。 跳槽后,他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27日下午,张小平所在单位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小平个人辞职不会影响研发任务,但研究机构也会反思如何留住更多人才。27日晚,涉事研究所发表声明,承认劳动仲裁材料中的措辞不恰当、夸大了张小平在其参与的研发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布新闻

据网络报道,“科研人才跳槽影响登月”

北青报记者看到,在这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中,有一篇题为《张小平参与我院模式开发》的文字材料。 材料首尾均盖有西安某航天动力研究单位的公章。 。

文字称,该研究所原员工张小平参与了多个国家重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预研。 离职前,他担任副总设计师,处于“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 “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材料指出,“培养专家级液体火箭发动机整体技术人员,需要研制单位花费多年、无数次的发动机研制实践。 作为这四种发动机的整体机房系统和发动机开发的专家,张小平的个人辞职就有这样的影响。” IV型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影响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规划的论证和规划”。

据张小平原工作单位官网介绍,该公司“负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轨道姿态控制发动机、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高压补充等液体航天动力研究”内燃机和吸气式动力系统。设计任务。”

回应

研究所:张小平未解密自行离开研究所

27日下午,北青报记者联系上张小平原的上级单位。 该单位负责人表示表情包设计,“网上发布的加盖单位公章的文件”属实,是该单位向当地政府劳动仲裁庭提交的文件之一。 该单位向仲裁庭提出仲裁请求,同时提交了前述文件。 仲裁庭于9月19日开庭审理,并将这份文件给张小平看,张小平随后在朋友圈大量转发。”

该负责人还表示,该文件是为下级研究所准备的。 “这个措辞确实不恰当。 今后处理类似文件时,会有更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该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与过去两年相比,该所被民营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员增多,但张小平的辞职不会影响任务。 不过,学院也会反思并寻找更多留住人才的方法。

27日晚,有关机构通过官网就张小平辞职一事发表声明。 描述称国家航天设计师工资多少,张小平1994年加入该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员资格,2015年3月起担任低温推进剂发动机型号副总设计师,从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和液氧甲烷发动机工作系统。 设计并参与了多个低温发动机项目的论证。

2018年3月,张小平申请辞职。 出于关爱人才的考虑,研究所多次与张小平沟通,试图挽留他,但他执意离职,未经用人单位批准就离职。

由于张小平是国家重要保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有关规定,其离任前必须在所内非保密职务上解密。 解密期限为2年。 为此,2018年4月,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了谈话,向他解释了辞职流程和保密期限的管理规定,并告知他必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到单位履行职责。他的保密义务。 但张小平仍然主动离家出走,这给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的保护带来了很大风险。

该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按照解密期限管理规定返回所解密。

陈述

该院提交的劳动仲裁材料措辞不当

该院在声明中称,9月17日,该院主办方根据律师意见,向仲裁庭提交了“张小平参与我院模式开发”材料。 主办方因急于达到让他回所解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不当,夸大张小平在其参与的科研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份材料在张小平的个人圈子里发布后经网友转发,流传到网络上,引起高度关注和一些误会和误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今后,他们将加强内部管理,更加严格、严谨地开展工作,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调查

航空航天研究单位的年薪各不相同

对于张小平跳槽风波,有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网友认为,科研机构失去了如此重要的人才真是可惜,相关研究机构也应该采取适当提高员工薪酬等措施,以留住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称,“张小平的年薪为12万元,跳槽后加入北京蓝箭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100万元。”

一位同样在西安航天系统工作的工作人员表示,“张小平的年薪是12万元”可能不准确。 “这类科研单位员工的工资一般都是和职称紧密挂钩的,大家的职称每隔几年就会升级一次。如果副总设计师的职位真的像材料里描述的那样,那么(张小平)的年薪是多少?”应该在20万元左右,比较正常,完成重大项目一般都会有奖金。”

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相关专业毕业后到民企工作,第一年收入可达35万元,“约为研究所工资的2.5倍”。 业内人士表示,“薪资太低,自我提升少”是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

北青报记者随后找到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今年9月发布的招聘信息,高级可靠性工程师、火箭发动机总装设计工程师等职位年薪报价在30万至42万之间元。 学历要求为硕士学位,工作经验分别为5年和3年。 “这样的要求对于航天系统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抓大把’。”

微信公众号文章还写道,在张小平原来的单位,“70%的人都是副总设计师”。 对此,同样在航天系统工作的王先生表示“太夸张了”。 即使是科研人员相对集中的科研单位也不会达到这么高的比例。

此前,一位航天企业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近年来,科研机构跳槽的人数确实有所增加。 该负责人表示,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各行各业都可以搞创新,航天航空也逐渐转向商业化。 不仅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国家航天设计师工资多少,一些商业公司和大学也从事航天研究,因此人力资源的竞争加剧。

延长

张小平跳槽的公司是一家民营火箭研制公司。

9月27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赶赴张小平目前工作的蓝箭空间北京研发中心,但没等工作人员出面回应此事。 随后,记者再次联系上张小平。 张小平说,他不在北京,而是在西安。 目前不方便回应此事。 “我压力太大,一直没有发声。这两天公司高管都在湖州一家大型工厂里。” 离开试验场并不容易。”

该公司保安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天有不少人在公司询问张小平的情况。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据蓝箭航天官网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从事火箭研制和运营的民营企业。 “公司专注于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和商业运载火箭。凭借其一流的技术研发团队、高度集成的设计能力和标准,凭借创新能力,公司完成产品设计制造、测试交付全流程任务,为全球市场提供标准化发射服务解决方案。”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蓝箭空间办公楼内的安保非常严格。 工作人员表示,外人想要进入公司,内部员工必须到门口接人,大堂和公司内部不允许拍照。 他们还介绍,这是该公司办公楼所属物业公司的要求。 北青报记者随后就此咨询了物业公司。 物业公司客服人员回复称,园区内大部分写字楼都不允许拍照,“尤其是这家公司”。

据蓝箭空间官网介绍,北京研发中心是公司总部。 研发重点是运载火箭和动力。 是运载火箭研发、动力研发、市场运营等团队的主要办公地点。 西安研发中心专注于电力电气产品。 包括系统、总装、推力室、涡轮泵、自动装置、密封等专业,具备大型液体火箭主机及姿态轨道控制动力系统研发的全部能力。 负责液体火箭发动机等相关核心产品的研发。 此外,公司还在湖州拥有智能制造基地,作为液体发动机和运载火箭的制造和装配工厂。

据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显示,9月21日,蓝箭航天召开了公司生产的三级固体运载火箭工厂质量审查会。 经行业内多家相关单位及专业机构评测,与产品出厂发布相符。 指南并可以从工厂发货。 “‘证书’已经‘盖章’,我们正准备赶赴发射场。” 此后,该公众号连续多日发布倒计时海报,并于9月27日发布了发动机试运行的照片。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