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蕾
摘要: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双基能力、立体目标、综合素质的聚焦增强版和升级转化版。 本文将艺术院校考试纳入2035年国家文化战略需求、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艺术设计学生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并以核心素养贯穿其中。 核心素养考试等内容的改革,有望在艺校考试中冲破艺考的束缚,更好地符合院校选拔标准,符合增长规律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好地满足国家未来对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艺校考试、双基、艺术院校、文化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吹响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角。 作为全国艺术院校,特别是教育部批准的30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和18所实施艺术本科专业的院校,如何选拔、培养和供给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转变为充分满足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人才战略需求,是一项关键而紧迫的任务。
艺术设计(以下简称“艺术”)专业考试招生是高等学校特殊类型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拔和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在2017年新课程标准修订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使育人的本质和针对性更加明确。 体现在艺校考试上,从“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立体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核心素养”,制定考试标准的形式,从作品呈现标准(双基)、作品内容标准(立体目标)到考生成绩标准(核心素养),即核心素养考生应达到的关键能力和必要品格作为艺术院校考试大纲标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设、核心素养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就成为我们反思学校考试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艺术院校考试核心素养的背景和意义
瞄准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不仅是中国积极参与建立世界新秩序、确立中国文化和价值在世界地位、全面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标志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宏观层面,统筹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的总体战略框架是“‘十四五’基本战略和基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未来国家文化发展方向和政策路径”。中华文明的比较优势——民族文化。” ”〔1〕。
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取决于经济、科技、军事硬实力,但归根到底取决于文化软实力。 未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培育和提升,将有力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美术促进经典与经典的深度互动。文化和流行文化。 艺术创造文化,不仅包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包括为新文化或流行文化的生成提供精神营养和借鉴,需要具备创作实践和艺术表达的核心素养。 其次,艺术促进经济与文化的深度互动。 文化品格和艺术手段是提升经济、产业和产品感知品质和文化品格的主要因素。 文化通过设计和美学,使产品超越流水线,赋予人们灵性,塑造具有文化触感、经济耐力、价值渗透力的形象资产。 这需要文化理解和审美判断的核心素养。 第三,艺术促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互动。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创新及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普及应用,对改变艺术生态、催生新的艺术业态、改变艺术生产方式、引发艺术消费革命。 它需要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信息媒体和科学素养的支持。 第四,艺术促进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深度互动。 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基础上重建中华民族21世纪共同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符号体系,提高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能力和效果,还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民族认同和全球意识。 核心素养。
应该说,核心素养是连接国家宏观文化战略、培养目标和考试招生的粘合剂和连接线。 建立2035年艺术院校考试核心素养,需要应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文化艺术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遵循人体生理规律以及智力的发展和成长。 学校考试政策制定的核心。 在确定2035艺术院校考试核心素养框架时,要与时俱进,丰富和丰富造型、技法、色彩等通用维度素养的内涵; 还需要适时引入审美素养、信息素养、创作实践等专业维度,适应时代要求; 应更加重视批判性思维、感知品质、文化理解、公民责任、社会参与等非特定行为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系统化思考和解决问题、认知和可迁移性、国家认同和全球意识等要素跨学科战略素养,以满足国家战略的需要。
不同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核心素养”的定义
2、艺术院校考试知识、技能、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士不文化,不能贵国”(2)。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世界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公民,使他们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和生活。 为此,基于对未来公民素养的质疑,他们提出了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21世纪能力(21st Century Competency,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关键能力(欧盟)、一般能力(澳大利亚)、通用技能(中国香港)和核心能力(中国)等概念。 这些理念甚至成为许多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的依据七年级美术展示设计教学反思,并受到普遍重视。
如何理解艺校考试知识、技能、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以素描为例,形式美是知识,点、线、面、形是技巧。 知识技能要成为能力,需要真实的情境,而省统考的重点应该是知识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水平,也就是能力。
能力并不一定意味着品质。 艺术的核心品质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真实建模是关键能力吉祥物,感知品质是必备品质,同理心或同理心是价值理念。 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创作艺术中,要表达道,就需要器物,器物必须通过技艺而形成,技艺必须遵循法则,掌握了法则才能用好它。 这也是道与器(素养)、器与术(能力)、术与方法(技能)、方法与程度(知识或经验)的关系。 因此,艺术的核心素养是学生自己在对自然、生活、社会、经历等的体验中体会到的,而不仅仅是老师传授的。 教师传授的艺术知识、技能或能力是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是获得艺术核心素养的手段,而不是学校考试本身的最终目标。
现在艺术考试越来越严格,考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也越来越强。 但艺术的核心素养仍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 例如,如何表示一串葡萄? 只要用写实的技法或本色来描绘“果意”中的静止、纯洁、晶莹,那就是成功的。 如果他是一个具有创造性或批判性思维素养的人,他可能会“画出他没有看到的东西”,把美丽的葡萄画成“动物意义上”的霸道、残忍和贪婪。 因为葡萄作为水果,一旦压榨成酒七年级美术展示设计教学反思,就具有动物的生命和冲动。 再比如,建模规则并没有告诉你在被疫情蹂躏的生活中如何实现自救、保持自信。 这是对一个人艺术素养的考验。 如果你是一个具有同理心或同理心价值观的人,你会通过观察、参与、感受他人来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动机,从而洞察到所关注领域中更多有益的信息,并深度沉浸在他人所面临的问题中。其他的。 为了抛开自己的偏见,“跳出框框思考”,并为所产生的问题找到创造性或设计性的解决方案; 而那些缺乏艺术核心素养、没有同理心等价值观的人,就会陷入顺从、做事的泥潭中我行我素。 所以,识字并不代表不需要知识,也不代表不需要技能和能力,而是知识多不一定就识字,能力强也不一定就识字。 这是学校考试中艺术素养与艺术知识、技能、能力的区别,也是与省统考最大的区别。
图像分析与创作技术课程,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俄罗斯
3、艺术院校考试核心素养内容分类
近年来,无论是统考还是学校考试,我们的“应试艺术”也培养了一些素养,比如死记硬背(记忆)的素养,把看到但不知道的东西画出来的素养(重复性技术)、题海战术(应试素养等),加速化、教条化的应试艺术,使其成为压制学生的工具,“从中形成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涌现”[3]。在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背景下,这些素质都是低端素质,既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能适应需要。 “为国选拔人才”参与国际竞争。
与分数至上的“应试艺术”相比,2035艺术院校考试的核心素养应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站在“需要什么”和“如何做”的行为层面。成为”,运用形式、形状、结构、材料、观念、媒介以及各种艺术手法产生艺术表现素养; 其次,要站在“什么可以连接”、“什么可以发展”、“什么可以改变”的心理层面,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联系和整合,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多个解决方案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在“应该是什么”和“必须是什么”的物理层面上,把握所创造的视觉形象(图像)能够对他人、社会、环境产生共情和集体反应的美感品质; 在“通过什么”、“依靠什么”的媒介层面上识别、解读、评价和有效利用作品、图像等视觉符号的内容、形式、意义、技术、风格和文化价值的综合图像信息素养和“接受什么”; 第五,要站在“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好处”、“我们可以发扬光大”的人文层面,通过运用中国造型与创作理念、艺术跨学科互动、艺术现象分析。 对国家认同和全球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艺校考试“认知”与“认知”评价要素对比图
四、艺术院校考试素养转变的思考
核心素养对于艺校考试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里我们结合学校考试内容的改革主要讨论三点。
一是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我国识字考试评价和教育教学新体系。 理顺知识、技能、能力、素养的关系,突破选拔、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边界投注点,解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标准的难点,消除单一化、片面性、机械化、针对功利性应试痛点,各艺术院校要尽快建立艺术学科培训型核心素养标准和美术学科校本考试型核心素养标准两个体系,实现“招培”、“扫盲”三位一体的全覆盖。
其次,将核心素养内容纳入艺术院校考试,实现“认知”型和“知”型考试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画见识”核心素养评价有效实施的关键。 应试艺术不仅简化和剥离了俄罗斯切夏科夫素描体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现代西方绘画的认知和自主性,而且忽视了对“见而知”的传统原则的学习和运用。中国造型艺术长期以来,造成了一批批缺乏灵魂、缺乏感知、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力的“社会水泥”[4]。 如果画面过于理性,依赖测量,偏爱形式的确定性和完整性,力求线条清晰、造型准确的写实风格,甚至做事极其精密、繁复、雕琢,这样的一种——侧面追求知识和技能才是完美的方法。 忽视了“形”与“神”、“立像”与“意”、“观变”与“拙理”、“疑疑”与“穷性”等艺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 等等。 相当于死板的方法和死的方法,不仅肢解了艺校考试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养结构的不完整。
第三,核心素养具体体现为“关键素养”、“跨学科素养”、“创造素养”和“价值素养”。 实现知识、技能、能力从学科逻辑到文学逻辑,是艺术院校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的关键。 重要参考。 传统上,我们习惯于依靠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其知识发展逻辑来确定艺术学校考试的内容和考试方法。 虽然路径比较清晰,但选择的学习和考试内容越多,选择的内容无非是追求自然境界。 对表象的描述或相似,缺乏“以形写神”、“呼应物象”、“为类增色”、“传递模仿”等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物体的表象来观察物体,从而创造出复合形象,提高主体情感形象的核心素养。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个体和社会发展几乎没有保障。 只有将艺术学校考试的确定内容和方法的依据从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含义转变为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知识和技能含义,即艺术表达、图标分析、审美判断、创作实践、组织艺术院校考试的真正意义,是将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置于综合本体论层面,赋能关键能力,捍卫知识、艺术、精神、人的价值。
综上所述吉祥物,2035年美术校考与以往围绕“双基”、“立体目标”开展的省统考或校考美术有所不同。 人才培养目标和艺术生全面发展三个维度,核心素养贯穿其中,使艺术院校考试更好地满足高校人才选拔标准,符合艺术生的成长规律。艺术人才,更好地满足国家未来对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重大专项“设计创新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ZD25)
笔记:
[1]付才武,《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重大战略设计》,人民论坛网,2020年11月13日。
〔2〕【东汉】班固《汉书·李训传》:“马不循历法,故不能循道;士无文化,不能重视国家。 ” 讨论之间的重要关系。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刘吉译,《单向度的人:先进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12.
〔4〕[德国] TW Adorno 等。 《社会水泥: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论大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2.
孙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策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文首发于《艺术观察》2022年第8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en.nuanque.com/zhanshi/10906.html
- 转载请注明: nuanquewen 于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 发表
- 文章或作品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本文之内容为用户主动投稿和用户分享产生,如发现内容涉嫌抄袭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站转载之内容为资源共享、学习交流之目的,请勿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