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卡通形象 > 孙悟空的卡通形象画-万籁鸣与中国动画的里程碑——大闹天宫
2023
07-03

孙悟空的卡通形象画-万籁鸣与中国动画的里程碑——大闹天宫

本文为中国国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全文共5240字| 读完需要11分钟

20世纪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委托万籁鸣执导正在筹备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当时,万先生已经六十多岁了。 接到任务后,他非常兴奋,因为创作《大闹天宫》是他心中多年的心愿。

20世纪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委托万籁鸣执导正在筹备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当时,万先生已经六十多岁了。 接到任务后,他非常兴奋,因为创作《大闹天宫》是他心中多年的心愿。

中国动画之父——万氏兄弟

有人说,“解放前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大约相当于万氏兄弟动画事业的历史”。 从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到第一部有声动画,再到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他们创造并见证了这些历史时刻。

万氏兄弟

万家兄弟有四人:万家宗、万家桢、万家杰、万家申。 出道后,大多用自己的名字,分别是来明(上图右二)和顾禅(上图左二)。 、超尘(上图左一)、地欢(上图右一)。 兄弟四人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家庭。 因为他们小时候调皮,妈妈为了平安就托人买了绘本,让他们一起学画画。 这个偶然的决定竟然成为他们走上绘画之路的契机,老板万籁鸣从此就沉迷于绘画。 有时晚上,为了让他们入睡,万木会给他们制作各种手影,如“兔子拜月”、“老农晚归”以及各种小动物。 这可以说是万氏兄弟最早的“动画”梦想。

高中毕业后,老大万籁鸣考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后来弟弟们也从美术学院毕业后考入了商务印书馆电影部。 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最大的出版巨头,其电影部实际上是一家独立的电影公司。 “近水楼台先得月”,万氏兄弟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

万籁鸣从在电影部门工作的弟弟那里得知,电影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的工作原理。 于是四兄弟开始了模拟实验。 他们用草图代替胶片,在每张草图上画出马的不同动作,然后快速翻动纸。 经过几次尝试,画中的马果然“动了”。

此后,万氏兄弟立志创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 为此,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没有试验场地,就用大家的客厅——一个只有7平米的凉亭作为实验室(这个凉亭位于苏州河北岸闸北区天通安路)。河,可谓是实验室。中国第一部动画诞生的地方,不幸在1932年的“一月二十八”事件中被日军炮火摧毁); 欧美严格封锁动画技术,没有参考资料,全靠自己摸索推理和不断实验; 在机械设备方面,他们有幸在二手市场找到了一台“安莱蒙”木壳相机。 此外,全家人都在攒钱勉强维持胶卷和其他设备的费用。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终于有一天晚上,亭子的墙壁上出现了一个动画图像,四兄弟相拥而泣。 电影部门得知动画试验成功的消息后,委托他们为打字机制造商做广告,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舒振东中文打字机》由此诞生。 在万籁鸣眼中,这部动画片“简单可笑”孙悟空的卡通形象画,但“它是未来动画片的雏形和预兆,为我们提供了制作动画片的原始经验和非常简单的动画理论基础”。

1926年至1930年,万氏兄弟制作了《画室大闹》、《纸片人烦恼》、《一封信》等动画短片,上映后获得热烈反响。

《纸娃娃》剧照

1931年,“九十八”事变爆发。 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万氏兄弟还以漫画作为宣传的有力武器,制作了大量的爱国影片。 万籁鸣说:“漫画一出现在中国,就在题材上与西方漫画分道扬镳。在苦难的中国,我们没有时间开玩笑。”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兄弟四人决定继续拍电影,参加抗战。 四弟万迪欢则转行做照相馆生意,维持四口之家的生活开支。 其余三人前往武汉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在短时间内制作了《抗战特辑》《抗战歌曲》等一系列动画。

1938年秋,日军侵占武汉,万籁鸣和两个弟弟随工厂迁往重庆。

《大闹天宫》的萌芽与“铁扇公主”的诞生

1939年,万籁鸣和两个弟弟回到上海。 当时,上海租界已成为沦陷区的一座孤岛。 为了防止中国动画消亡,万籁鸣大力游说资本家投资。 由于当时动画片还比较新鲜,加上制作成本高、周期长,没有人愿意合作。 后来,有资本家表示愿意投资,要求万氏兄弟拍一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这可乐把他们宠坏了,因为《西游记》是他们小时候从大人那里听到最多的故事。

接到这个项目后,他们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精心设计《大闹天宫》的各种角色和主要场景。 这时,资本家突然下令停止拍摄。 因为此时胶卷等影片的价格飙升,卖胶卷可以比用它制作动画赚好几倍的钱。 就这样,万氏兄弟错过了《大闹天宫》。

1940年初,迪士尼推出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立即走红。 资本家看到了它的票房价值,纷纷寻求与万氏兄弟的合作。 于是就有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剧照

《铁扇公主》上映后,盛况空前。 除中国外,影片还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上映,均受到热烈欢迎。 甚至影响了后来很多日本动画从业者,其中就包括被誉为日本“动画之父”的手冢治虫。

《铁扇公主》的成功,激发了万籁鸣的创作欲望。 他渴望有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继续探索动画艺术。 但山河破碎,他的愿望变成了奢望。 为了追求动画事业,万籁鸣于1946年离开家人前往香港,但他再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几经周折,《大闹天宫》终于问世

1954年,万籁鸣回到上海,参观了上海美术电影厂。 “一进工厂,我就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广阔的厂房、崭新的设备、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这不就是我的工作环境吗?”梦想着?” 他毅然决定放弃香港的优厚条件待遇,选择留在上海。 他后来在回忆中写道:“这是我个人的重生,也是我理想的动画艺术的重生。”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导演特伟(左一)与万氏三兄弟

万籁鸣曾在上美厂执导过《大红花》、《墙画》等彩色动画短片。 重新焕发活力的艺术青年再次萌发了心中埋藏已久的渴望,那就是将《西游记》中最精彩的部分《孙悟空闹天宫》动画化。

创作背景——新中国初期的动画风格一度模仿苏联,部分作品(如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乌鸦为何是黑的》,在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儿童电影节上获奖)被电影节评委误认为是苏联动画。 这使全厂认识到弘扬自己民族风格的必要性。

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风格动画短片,如《神笔》、《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等。 上海电影制片厂领导也得知拍摄《大闹天宫》是万籁鸣的夙愿,于是决定让他担任导演,制作一部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长篇动画电影。 该片由李克强、万籁鸣编剧; 张光宇、张正宇兄弟分别负责人物造型和美术设计; 严鼎贤、林文晓、蒲嘉祥等八人组成原画团队。 美影工作室还特别邀请了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京剧院乐团协助录制配乐。

剧情改编——《大闹天宫》的剧情改编自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前七回。 李克若、万籁鸣在力求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了分析、整理和改编。 两人先刻意省略了石猴的来历和成为王的过程,而把重点放在了孙悟空的“美”上:其卓越的天赋和高贵的品质。

另外,在《御马剑》的场景中,为了让剧情更加合理,新增了一个角色“马天君”。 第七章后半段,两人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和“让孙悟空踢翻八卦炉,拿起金箍棒,打到凌霄寺,差点让玉皇大帝无法坐上宝座。”

人物造型、动作设计——除了精彩浪漫的剧情,《大闹天宫》首创震撼的美术设计。 当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的张光宇负责人物造型。 《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哪吒、东海龙王等主要人物的造型设计都是由他绘制的。 他的创作吸收了民间木刻、剪纸、戏曲造型等,并结合西方现代艺术,风格独特。

张光宇,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奠基人之一

但万籁鸣觉得张光宇设计的孙悟空造型装饰性较强,不适合动画表演。 张先生也很开放,表示愿意接受大家的改变。 于是,严鼎贤在张光宇的设计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才得到了我们后来看到的孙悟空的形象:身穿鹅黄色上衣,腰间围着虎皮裙,下身是鲜红色的裤子,下穿一双黑色的靴子。他的脚和脖子。 上面还围着一条翠绿色的围巾。 万籁鸣用八个字来形容:“轰轰烈烈、勇猛、轰轰烈烈”。

张光宇设计、严鼎贤修改的造型奠定了孙悟空的主要动画形象

现在孙悟空的造型已经设计好了,下一步就是设计他的动作了。 如何把孙悟空这个人物“活”出来,画出气场,对原画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大家邀请了著名京剧大师、有“南方美猴王”之称的郑发祥给大家传授他的经验。 此外,群众还前往戏剧学校、京剧团等处观察猴戏演员的动作。 原画组的每个人还在工作台上放了一面镜子,根据画面的场景在镜子前做出各种动作和表情。

严定贤对照镜画

集思广益——参与《大闹天宫》创作的原画师只有8位,加上30多位动画师。 承接这两个小时的大片并不容易。 在日本和美国,一部长达一小时的动画大片往往需要几十人,最多几百人来制作原创动画。 比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就有100多名主创。

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万籁鸣给了大家很大的发挥空间。 他要求将八幅原画分成组、段、场景来想象剧情,然后向他汇报。 大家也都充满了热情,对工作要求也很高。 他们经常与导演讨论和交流。 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地修改,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

1961年,《大闹天宫》第一集完成,全组坐下来讨论总结。 大家都觉得最后一集的节奏太吵了,观众没有时间放松就会觉得累。 林文孝、严鼎贤、副导演唐成都提出可以在下一集中创作一段抒情的片段,让整部影片显得跌宕起伏。 万籁鸣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于是就有了歌舞《桃园七仙采桃》。

孙悟空在与哪吒战斗时,拔下哪吒后颈上的三根毛卡通形象,吹向哪吒,然后另外三只孙悟空组成表情包设计,一起攻击哪吒。 这样的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只需要5秒钟,但在镜头卡包里,却有100多张草图。 那时还没有电脑制作,全是原画师手中的画笔。 剧组规定三天拍一个镜头,但很多镜头实际上是设计了三天以上的。 大多数人在晚上和周末加班。 原动画师画好画面后,助理人员在赛璐珞片上画出线条和颜色,然后用相机拍摄。 那时候工资不高,大家都是靠热情。

最美的是愿望成真——1964年,《大闹天宫》的全部镜头终于完成。 第一集和第二集总共绘制了超过154,000张画面,影片长度超过10,000英尺。

第一次试镜的时候,美影工作室的试音室里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屏住呼吸。 当房间里的灯光暗下来,伴奏音乐响起时,只见孙悟空神采飞扬地从云端而来……大家都看得入迷了。 黑暗中,65岁的万籁鸣看着屏幕上的孙悟空,百感交集,不禁泪流满面。 回想我的梦想,我和弟弟们挤在七平米的凉亭里创作中国第一部动画; 我到处讨要钱; 我因为《铁扇公主》被日本人通缉; 没有办法了……如今他的夙愿已经实现,他含着泪在心里默默地说:“孙悟空,我们终于见面了!”

《大闹天宫》第二集完成后,我收到的指示是“暂时不要发布”。 万籁鸣等人并不知道,一场浩劫正在暗流。 在随后的“十年动乱”中,《大闹天宫》被指责“影射党的领导”,不能被世人看到。 创作者们也纷纷被批评、下架。 直到1978年,《大闹天宫》才得以重见天日,尤其是上下集放映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影响

据中央文化电影局统计:《大闹天宫》参加了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18个国际电影节展映,并多次获奖:1962年第13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捷克斯洛伐克·法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1963年获第二届“百花奖”; 1978年第22届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并出口、发行、放映到44个国家和地区。

《大闹天宫》剧照

美国《综艺》周刊评价:“《大闹天宫》是最好的动画片”。 美联社的报道称:“美国对《大闹天宫》最感兴趣,因为这部电影生动,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好,美国没办法制作这样的动画。”

1983年6月,《大闹天宫》在巴黎放映一个月,观众近10万人。 法国《人道报》指出:“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是一部真正的动画杰作,就像一组美妙的画面交响曲。” 《世界报》介绍:“《大闹天宫》不仅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和造型艺术,是迪士尼式艺术所望尘莫及的,完美地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

《大闹天宫》的上映,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孙悟空热潮”。 市场上的儿童玩具、糖果糕点包装、童装等都印有孙悟空的图案。 许多画报和杂志也用它作为封面……

2001年,比尔·盖茨找到美影工作室,表示希望让在国内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成为”Office XP中的助手。 后来,人们看到了重新设计的孙悟空与电脑的结合。 2019上海电影节发布“创万物,幕后英雄”主题海报,借用《大闹天宫》两只小猴子拉开水幕迎接孙悟空的场景。

2019上海国际电影节主题海报

1997年10月7日,万籁鸣先生去世。 他的墓碑被设计成一个展开的胶片卷轴,上面画着云雾缭绕的花果山。 墓碑上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右手握金箍棒,左手握仙桃。 而他和美影工作室前辈留下的《大闹天宫》孙悟空的卡通形象画,历经60多年,依然是中国动画后来者无法超越的巅峰之作。

万籁鸣先生墓碑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