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景观设计 > 景观设计构思来源-洛杉矶采访 | 蔡凌浩:万象互联网-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方案设计
2023
09-05

景观设计构思来源-洛杉矶采访 | 蔡凌浩:万象互联网-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方案设计

另外,就是“西山晴雪”水幕墙,涉及到文化的表达。 幕墙的形式取材于大觉寺(碑林学校的所在地)所在的西山的轮廓。 下游的水流撞击向外突出的岩壁形成的水花,非常像雪花。 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如果天气晴朗,阳光会斜射在喷雾上,就会出现彩虹。

我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参与了“星泉花园”项目,所以规划和建筑可以根据景观的要求进行调整。 我自己也做了部分建筑设计——比如一楼周围的下沉式花园。 咖啡馆和书店都是我在原来的地下建筑外面加起来的。 这样,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紧密。 尤其是坐在咖啡馆里,北望“西山晴雪”,南望“星泉广场”。 这种被景观包围的贯穿关系在设计之初就被考虑到了。

我很喜欢这个地方,尤其是放学的时候,天气好的时候,星星喷泉周围坐着很多人。 而到了晚上华灯初上的时候,桌子上就坐满了人。 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校园环境。 的气氛. 良好的校园环境并不意味着美丽的建筑、精心的设计、珍贵的材料,而是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其实很像一个聚集性的社区中心,一个气氛热闹的社区中心。

15 中央喷泉

16《西山晴雪》水幕墙

终于,我们到达了“森林之心”。 这里是碑林的中心。 我把这个项目称为北京林业大学的“心脏手术”。 它通过开放空间的更新使这个被忽视的地方重新焕发活力。 而我们也确实恢复了碑林中心的“跳动”。

与“星花园”以寻找和交流为主要目标不同,我们想强调它是一个精神中心,所以我们更注重精神性的表达。 许多通信或互联网方法都是象征性的,连接到更遥远的空间。 这是一个与自然和更广阔的空间呼吸和共鸣的空间。 所以我想把它命名为“森林之心”。 “森林”是一种“媒介”和“象征”。 我用“森林”来指代一种更广阔、更遥远、更神秘的空间,它可能只存在于人类的心灵和头脑中。 想象中。 “林”与“林”只是一字之差,但所表达的意象却截然不同。 但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希望语义更清晰,所以我们用了“林志新”。

《森林之心》的长凳上刻着一首诗,“大地在沉睡,静静地呼吸”。 “呼吸”其实与心跳是一致的。 这就是主题。 希望每个人都能聆听大自然的脉搏。 原站点是学校医院,“心跳”与学校医院建立了链接。 叙事逻辑就是这样出现的。

17 林志新平面图

18 长凳上刻的诗——“大地第一次沉睡,静静呼吸”

《森林之心》比较集中地展示和表达了我在碑林校园一系列开放空间创作过程中的思考。 它的整体逻辑链更加完整,故事的讲述和叙事的丰富性也比之前的要好。

首先是“心”,引出“心跳”。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听到浩瀚时空中自然的心跳声,还可以记录个人与群体之间或欢乐或孤独的时光。 因此,它既是时间和空间的连接器,又是记忆的容器。 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这个主题。

这几天我也参加了几个学术论坛,用了一个词,叫“万物互联”,但后来我想,“物”可能还是物化的,但“万物之心”里有很多情感或精神的东西。森林”因为性的存在吉祥物,最终被改为“万物互联”,景观作为媒介连接世界上的一切。

时间性是一系列实践的主要背景。 我很关注时间,比如《西山行》和历史的关系; “树洞”旋转的过程,以及刻在“树洞花园”里的那句“我们互相看着,让时间自己生长”。 看着它,我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又如,通过“薄屋”上游走的光影,我们可以清晰地判断出时间的消失,而“星花园”中星星的表情也暗示着时间; 还有《森林之心》中的那些纪念馆。《森林之心》里有很多纪念空间,包括旧医院旧址的纪念馆。还有很多隐藏的东西,比如《森林之心》的所在地“森林长廊”是风景园林学院原来的花园洋房,很多老校友都在这里工作过。以前是半地下温室,所以现在长廊也是半地下的。一旦下沉之后,就可以看到青草了还有外面的树木,其实只下沉了45厘米,但是我们看到的自然完全不一样了,人与土地的关系也完全不一样了,很像我们当年在温室里看到的视角。门廊的轴线与周熙先生制作的行政楼前树阵广场的模数也有对应关系,因此,通过隐含的纪念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对过去的纪念。

19 森林走廊

20 森林走廊夜景

这里,还有两个更重要的精神内核:

第一个是中间的螺旋灯柱,连接着学校的10棵树。 湿度传感器将树干的湿度数据实时传输到服务器,控制灯柱的颜色变化,通过景观的语言传达隐藏的不可见的自然。 用节奏来表达,这与雪岩的PM2.5玻璃是一致的,也体现了碑林校区空间更新计划的连续性。

同时,我们不希望它只是景观与自然之间的互动。 我们希望人们也能改变这个装置,三者可以通过灯柱串联起来。 为此,我们设置了人工智能设备,自动识别人们牵手的情况。 当识别出10个人在灯柱旁边手拉手时,灯柱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在《林志欣》中,我希望能够摆脱手机媒介,回到更原始的状态,牵手,因为肌肤的接触和温暖比拿出手机扫二维码更让人感动,而其背后隐藏的是高科技,这或许会成为一系列后续工作的新起点,即我们可以用高科技手段,但不是为了炫目,而是为了表达人们最原始的情感。

21 螺旋灯柱

22名学生手拉手体验设备

23 AI识别人体骨骼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森林里的低语”,这是整个设计的出发点。 在碑林的高密度环境中,人们容易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树林里的低语”下面是锅炉房。 2017年学校修建地下锅炉房的时候,我心里就已经萌生了“焚烧”那些不愉快的东西的念头。 我们架设了一个管道,看上去是要连接到地下锅炉房的,你可以对着它说话,说话完毕,按下红色按钮景观设计构思来源,就会有火焰燃烧的声音,就像如果燃烧它,会让你内心的压抑消失。

后来我想把它做得更好玩,因为我想记录个体的悲观分离和分离。 毕竟,这个世界上不仅有恨,还有更多的爱。 如果您想录制某些内容,请按绿色按钮,然后按学号添加密码。 几年后,当你重游故地时,你能听到过去年轻的你和现在的你说话。 校园生活的场景会浮现在脑海中,这是记忆的“锚点”。 记忆是隐藏的,需要一个“锚点”才能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碑林的一系列空地虽然没有经过完整统一的规划,但仍然存在着一条连绵不断的暗线。 我不希望这些风景都以同样的形式出现。 为此,我其实是从几个角度来考虑的:

首先,作为风景园林王牌专业的学校,碑林需要有更多的形式,有室外教室来上课、教学、实践。

第二,我希望碑林的校园景观能够像一座城市一样混杂。 它并不全都与碑林密切相关,也不全都识山识水,而是由许多不同时代特征、不同表现方式组成的综合体。

24 森林里的秘密低语

第25章 森林密语装置结构分析

LAJ:作为校园空间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设计师,您希望包括“森林之心”在内的碑林开放空间景观更新项目在传承林大校园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

蔡凌浩: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涉及,而且是和主要功能空间相匹配的。 它可以让人们在学校的不同功能空间中体验到不同的空间氛围,让原来校园中没有被关注的区域焕发新的活力。 林业大学是一所种植生命的学校,旨在让地球上没有生命的地方恢复生机。 我们的工作区域可能是整个地球表面。 这种振兴工作是林业大学的主旋律,也成为文化的表达。

在这一系列公共空间更新之前,林业大学校园内很难找到任何标志性的东西,相对朴素。 除了探索自然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之外,当然我们还有承载校园文化的目的。 这个目的可能分为几个层次,包括比较明确的,直接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的东西。 例如“西山行旅”就是“知山河”的翻译。 薄薄的房子里,当植物的光影投射在白墙上时,曼妙的光影是最美的图画,是大自然最好的折射,默默地折射着“识山识水、识树识人”。

校内这一系列公共空间的打造,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林道大学的整体形象。

还有一点,我希望公共空间成为学习空间,将课堂延伸到户外。

在“林之馨”中,和“星泉花园”一样,采用的是工程学院的智能滴灌系统。 地下布置有许多传感器,可以实时识别土壤湿度的变化,精确控制滴灌。 这是工程院的研发。 结果。 他们还利用这两个项目不断更新系统,推动科学研究。 随着传感器数据的逐渐积累,也可以帮助我们对景观或者自然的运行有更深入的体验和理解。

“林之心”的水系统已收集雨水。 如何保证水质必须依靠循环和自净。 我们还将与工程学院、自然保护区学院合作。 还将针对如何在这个小型人工水系统中长期保证水质进行一系列实验。

学校设有观鸟组等多个科研小组,并在“森林之心”建造了多个观鸟小屋。 博物馆在水系中放置了各种鱼类,可以看到原生鱼类以及它们在这个小水系中的生长状况。 林业大学各院系都能在校园景观中找到科学研究和学习的场所。 “森林之心”成为户外教室和户外实验室,也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立足点。

26 雨水收集装置

27 孩子们在水里玩耍

LAJ:从您之前的作品中,我们知道您深受哈尔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影响,所以在“森林之心”项目中,当您专门在太空中提取、重构和再现碑林校园的记忆时,您有什么原则或标准专门筛选记忆并控制“再现”的强度? 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蔡凌浩: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 因为记忆是一种非常模糊的、个体性的、感性的精神体验,当然也有一些共性。 因此,当我们表达一种非常强烈的集体记忆时,我们会通过相对明显的纪念物来表达。 例如,旧学校医院旧址的大门是一个“十字”。 有时候过于微妙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容易引起直观的反应。 但校医院的表情并不只是一个“十字”,它遍布整个空间,包括对面的心跳喷泉,我们可以坐在黑色的石头上,把手放在旁边的石柱上,感受它通过石柱内部的传感器心跳,让池中的喷泉随着你的心跳而跳动。 心跳和脉搏测量是校医院的日常工作,所以它可以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校医院,也许还有那些他们生病的日子。 心跳可以带动池中的泉水跳动。 心跳越快景观设计构思来源,泉水跳动越快,对水的曝气和活化过程就越有效。 因此,心跳与自然的激活有关,由人体的生命力驱动。 它恢复了水的活力,这也是一个治愈的过程,所以也是校医院的一种表现,包括《森林里的秘密低语》,其实也是在治愈。 用“火”烧掉你讨厌的东西就是心理治疗。 该系列源于校园医院的历史功能。 虽然校园医院已不复存在,但与之相关的空间逻辑、叙事语境和集体记忆却依然在这里生长。

28 校医院旧址的“十字”(©来自网络)

29 心跳喷泉装置结构分析

因此,集体记忆在景观中的表达可能需要几个层次。 首先,需要通过纪念碑直观地表达出来。 纪念活动是非常有形和直接的,虽然强大,但情感影响可能转瞬即逝。 其次,通过整体空间的营造,辅以足够长的时间,让记忆成为与这片土地纠缠的长久的气息。 记忆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是过去的记忆,第二个是新的记忆的构建。 创造公共空间的目的是产生新的机会,成为新的记忆锚点和纪念馆。 因此,纪念空间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

我们试图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将记忆转化为整体的空间特征,并在未来的校园中层层叠加。 每个人或许无法同时经历各个关卡,但在某个时刻,由于某种特殊的催化剂,某个纪念物或者某个记忆“锚”的触发,他会突然发现这个地方还被储存着。在他的记忆中。 深的。 我想这种影响可能是比较持久、长久的,也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原来的校园缺乏这种记忆触发点,所以我们希望一系列的景观塑造和光影空间塑造能够增添更多的纪念和纪念锚点。

30 标本墙上的光影变化(©陆正寒)

《森林之心》中另一个与记忆相关的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池塘。 原位于林业大学半导体研究所、由孙晓祥先生设计的植物园和天鹅湖是20世纪50、60年代许多校友的美好回忆,但如今已不复存在。 《森林之心》中的池塘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大树。 从具体角度看,形成了非常好的自然氛围。 尤其是从西南角向东北角看去,远处的亭子会倒映在水中。 走吧,还有一棵老槐树和两棵老榆树,在林中形成一片遮天蔽日的沼泽。 我称之为“森林沼泽”。

一位朋友说,她觉得我在校园里建造的其他公共空间都很美,但只有“森林之心”让人感动,仿佛能感受到万物生长的旺盛生命力。 《森林之心》呈现出更加自然的面貌,植物的排列更加复杂,未来植物也会逐渐更新。 尤其是当太阳落山的时候,非常微妙的光线扩散,穿过树叶和树梢,在水面上反射、跳跃,形成一种非常微妙的生机。 很多老教授都表示,这个地方让他想起了原来的池塘,虽然实际上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位置和形式也完全不同。

但我也希望有一些更“诗意”的表达,所以“林跳”上会有一个装置,将孙先生设计的天鹅湖平面图投射到池塘上。 到了晚上,“林沼”就消失了。 但那消失的天鹅湖的轮廓将会出现在池塘里。 历史与现实、记忆与现实完全重叠。 这一刻,很多情绪都会非常直接地表达出来。 记忆的“显露”与“隐匿”以极具诗意的山水语言构建。

31 林心池

32 池塘夜景

LAJ:其实蔡老师也提到了很多尚未实现的景观装置,所以我希望你创作的越来越多的“锚点”和“锚点”能够成为未来学生的纪念品。 强调人与景观的“互动”一直是您系列校园更新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 “森林之心”项目意味着人与景观之间的多个层面的互动。 也许你可以再提一些细节。 那么,“人与景观的深度互动”到底是未来景观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还是在校园景观这个特殊的范畴中更有价值呢?

蔡凌浩:城市学家Victor Gruen,他认为景观设计是人类定居并以更亲密和互惠的方式改变土地及其自然过程的区域。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准确。 它有两个层次和两个对象——人和自然。 如果人们不踏足该地区,那它就不能称为景观。 只有人与人之间才能以亲密、互惠的方式改变。 称为风景。

亲密和互惠代表两种价值观。 亲密感是一种感性认知。 人与自然的共存方式是一种非常和谐的情感。 互易是一种理性、定量的计算方法。 它只是表达了风景园林的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更加感性和诗意的方法,第二个是更加理性的方法。 我们现在有很多科学方法可以通过定量的方法来计算碳排放和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当代,我们更注重价值或互惠,但对人与自然的传统情感联系的讨论相对较少。 事实证明,中国的山水园林和英国的山水园林都是讲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的。 它源于自然、脱胎于自然、重构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亲密的联系是强调互动的前提。

景观是自然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 我不想将狭义的交互定义为交互设备。 交互设备只是表达交互关系的一种方式。

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科学方法,但最终需要表达的是最原始的情感,是更深层次的互动。 这个时代是一个异化的时代。 人类建造了城市和建筑物。 它们虽然很好地保护了人类,但却割断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血缘联系。 我们筑了一个“茧”,把自己包裹在里面。

二是信息异化。 我们可以以以前难以想象的密度和强度进行联系,但事实上我们在太空中仍然变得越来越遥远。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无法用规模来衡量。 同时,还有时间的疏离。 在古代,我们可以花很长时间做一件事。 能够慢慢感受时间的变化。 今天可能很难,因为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新材料的出现,一切都被剥夺了时间,我觉得这是非常致命的。 这一系列的实践虽小,但我希望在这个疏离的时代,建立人与人、自然、自然与景观之间更紧密的联系。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把一块石头扔进还很远的水中,那么风会动,水会生长,我们会在路的尽头再次相遇。

我们所做的工作就像催化转换器或放大镜。 在这个疏离的时代,某些空间、某些地方的某些设计的出现,可以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我们相信景观是关于打破障碍和清除界限的。

《森林之心》的互动方式包括灯柱、“森林里的低语”和标本墙。 它既是一种触觉交互,又是一种智力交互。 通过标本墙可以学习知识,整个景观变成了实验室和室外教室。 还包括视觉交互。 当我们站在或坐在廊下时,我们会发现眼前的下陷草原离你很近。 穿过这片草原,前面是生物圈环,中间是光柱。 远处就是樱花步道,赏樱的人都会成为廊下的观赏对象。 同时,当人们走在樱花步道上看向走廊时,会发现很多人正在攀爬标本墙。 尤其是到了晚上,标本墙明亮,人影剪影,宛如舞台,营造出一幅美妙的画面。 设计之初就考虑了视线的穿透关系。 人在风景中,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33 夜晚的灯柱(©董伯刚)

还有听觉上的联系,包括云灯。 该灯包含了全国6个自然保护区记录的森林声音,包括白天的鸟鸣声和夜间的昆虫鸣叫声。 坐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云灯连接到更远的空间,感知更遥远时空的变化。

和“树林里的低语”。 当你通过麦克风听到一个20多岁的年轻声音时,你的心理感知可能与你直接听到的或手机上记录的不同,就好像它是一个储存在地下的时间胶囊。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可能会出现,但人们最深的情感是不变的,很多东西是永恒的。 新技术能够很好地引发人们的心理变化,带出人们的深层情感。

人作为社会人,有强烈的社交需求。 移动互联网等远程通讯媒介的出现,实际上影响了人与人之间更直接的沟通。 如果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沟通环境,能够暂时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那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我想这也是我刚才提到的那首诗。 性——短暂、虚幻,但却动人。 景观可以通过对时间的重新认知使其更具感染力。

34 云灯(©李新诺)

35 标本墙晚上就像一个舞台

LAJ:刚才听了蔡老师的人与景的互动,我想起了卞之琳的一首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也装饰窗子。 别人的梦想”。当我们谈论新技术时,本质上是要唤起人们的情感并进行互动。中国传统园林一直用牌匾和对联来提醒甚至突出风景。从《溪山行》开始”,可读的文本越来越多地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林大校园景观的更新中。中国已经成为师生了解校园景观的重要媒介。那么对你来说,这个“文本媒介”意味着什么,它与传统园林的匾联有何异同?

蔡凌浩:我一直很注重写作。 我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 但后来我又学了设计,设计老师总是告诉你,设计师的语言是绘画和图形,文字应该被丢弃。 事实上,中国古典园林中都会有大量的匾额,它们是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 没有这些,花园就会失去很多色彩。 汉字本身是装饰性的,是形式的一部分,而汉字实际上是图形。 它是整个空间形态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符号的一部分。 言语有其自身的含义。 当你仔细阅读文字时,你可以体会到文字之外的潜台词。 自古以来,或者说自园林成熟时代以来,文本与园林就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不仅中国园林,西方园林也是如此,它们都是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校园景观中大量诗词或文字的介入,一定是受到了传统园林的影响。 很长一段时间,花园里没有太多的言语。 我们认为文字会损害人们对空间的理解。 但在林大,尤其是西山之行后表情包设计,我刻意加了很多话。 校园风景更适合文字出现。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校园里的文字大多以标语的形式出现,这会对校园景观造成损害。 我们需要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表达它。

文字是传达情感和氛围的重要媒介,也是一个地方诗性的体现。 任何网站都有空间限制。 虽然设计师试图叠加很多精神表达,但大多数时候除非达到人与景观和谐的状态,否则很难被人们感知。 言语可以将有限的空间扩展到无限的空间。 中国古人说,文字传达真理,文字一直是精神表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36学研中心——忧心忡忡的心逐渐平静 | 就如黄昏降临寂静的山林

37 树洞花园——“我们互相看着,让时间自行生长”

如果没有“西山行”之类的词,有些人来到这里后可能不知道这个地方想表达什么。 言语高度凝练。 比如《游西山》,短短四个字就可以表达出非常宏大的形象。 中国人能理解的很多精神内涵,就像一座座山一样层层叠叠。 又如《地球沉睡,静静呼吸》。 I searched for it for a long time, and when I finally saw this poem written by the British poet Tennyson, I was very sure that I had found the most accurate poetic expression of the heart of the forest. The night falls, the earth sleeps gently and quietly, and we listen to its breathing and heartbeat. This kind of remoteness and attachment, grandeur and warmth are difficult to express through space or images. Only words have this power. In the "Star Garden", I engraved the famous line of Finnish poet Edith Sodergrand – "My garden is full of fragments of stars." You can imagine us searching for pieces of stars in the garden and then getting together and talking and chatting.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I engraved "Sleeping in the Forest" by Mary Oliver, a famous American naturalist poetess, on the flowing water steps of the sunken courtyard of Xueyan. ” are juxtaposed together, trying to achieve an emotional resonance across time, space and culture. In the summer of 2020, an external American professor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our school found me very excitedly. He saw the poem on the steps of the study and research. He was the best friend of Mary Oliver, and Mary Oliver had just passed away in April of this year. 。 This cross-cultural and cross-time encounter is really unexpected and touching.

The text is highly condensed and general, with a unique sense of darkness, ambiguity and infinite possibilities. In addition to the designer expressing the design concept, everyone will have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 after seeing it, and let the landscape itself Many possibilities arise, and text can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anchor point in the landscape. Appropriate words are like the strings of time and space. Once they are plucked, they can cause resonance in time and space.

38 Star Spring Garden – My garden is full of star fragments

39 Flowing steps of the Learning and Research Center (©Yang Yong)

LAJ: I am very grateful to Mr. Cai, who is so full of ideas. Chatting with Teacher Cai is like being immersed in Teacher Cai's designs. We also look forward to seeing more wonderful works from Teacher Cai.

Note: The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on November 3, 2020.

Interview with Bian Qian

Video Shao Yanxin Liu Yufei

Picture Cai Linghao

Editing by Bian Qian, Cao Juan, Yang Qin

WeChat editor Shao Yanxin

Review Cao Juan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