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结束了,我想从三个层面谈谈看法。
装帧设计:趋于一致性的视觉与装帧呈现
今年新书在装帧设计上,整体上惊喜较少,手法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各家出版社和出版公司所采用的纸张及装帧手法差异不大。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亮点存在。以下,我将针对几类题材进行详细探讨。
文学类
文学作品的封面设计模式较为固定,例如,翻译作品封面常见的是矢量图形插画,内容较为复杂时则多采用几何图形,而文艺风格的封面则更倾向于抽象和简约。其中,矢量插画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虽然偶尔也会出现插画元素,但影像合成却较为罕见。部分封面可能采用了现成的图库图片或经过再创作的图库图片,亦或是设计师或插画师亲自绘制。
世纪文景的人文图书封面。(本文图均为 作者 图)
这类书青睐矢量图原因可能有几种:
众多设计理念都认为亲手绘制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原创,简言之,就像是“这个孩子,我一定要亲自孕育,绝不借助代孕”。
2.更能在设计上契合内容。
在使用影像合成技术时,素材的质感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俗气或质感不佳的境地。
写实矢量作品之外,还有抽象的矢量图形或是抽象插画存在。在编辑和读者眼中,抽象矢量作品有时可能被视为设计上的草率或不严谨,甚至与书籍主题不符。然而,抽象词汇所营造的文艺气息确实带有独特的韵味。某些写实风格的图片,包括矢量作品,往往能迅速传达直观的视觉效果,这可能会减少人们的视觉好奇心。因此,一个可行的策略是采取半抽象与半写实的结合手法,既能让读者领会到主题内涵,又能带来视觉上的新颖体验。在这方面,我认为世纪文景的表现尤为出色。个人认为,设计工作室通常能够突破体制的束缚,不断探索和尝试多样化的视觉表达方式。
大众经管
此类题材通常以中英文排版为核心,并辅以几何图形、图库素材以及图片进行搭配。实际上,对于设计师来说,这类题材的封面设计并不简单。多数设计师对文艺风格的封面较为敏感,而对商业化的封面则反应平平。要求一个在路上遇到猫就忍不住抚摸、看完《小偷家族》后带着细腻敏感的心情悲伤归家继续陪伴猫咪的文艺青年去设计极具商业气息的作品,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针对这类设计师,编辑在“展信愉快”的问候之后紧接着写道:“我们期望的是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带有商业化的书籍风格,同时也要具备你之前为小说封面所设计的那些独特气质”,这样的表述可能会引起不悦。
因此,这样的主题对设计师的文字排版技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我看来,水玉银工作室在为中信出版社设计封面方面,长期以来都表现得非常得体。
历史类
这类作品在呈现上虽离不开文字的布局,特别是中文的交错排版关于插画设计的书籍推荐,但它们同样融入了卓越的古画、刻版画,乃至早期的旧照片——这些正是本雅明在《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提及的,那些未经机械复制的、仍保留着灵气的艺术品——它们被用作设计的素材。因此,在营造氛围方面,这类作品的表现力显然超越了普通的经管作品(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在着手为“汗青堂”的后浪系列进行设计之际,我频繁关注的焦点还包括中信出版社旗下的“新思文化”系列封面的设计。
众多历史书籍和古籍的出版机构倾向于推出系列化丛书,这样的排列方式下的丛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收藏价值。在这些系列中,书脊的连续与否形成的强烈视觉设计,以及封面单独展示时前后的连贯性,都是常见的表现形式。
这类书籍中往往包含各式各样的中英文排版。我对中文字还是英文字的字号大小并无特别偏好,只要最终呈现的结果能够满足预期即可。这就像泰国的暹罗猫原本拥有圆润的面庞,而到了欧美地区,根据不同的审美观念,培育出了拥有尖细面庞的暹罗猫。然而,无论是尖脸还是圆脸,只要是你心甘情愿带回家,愿意反复抚摸的,就是你心目中的美丽猫咪。
邵年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设计的封面最终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觉得他们巧妙地将这些书籍重塑,赋予了它们年轻和系列化的新面貌。这种新颖的视觉呈现,无疑能让出版社的品牌形象焕发新生,同时吸引更多年轻读者的关注。
尽管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作品,然而从整体来看,我觉得当前图书市场的封面设计、装帧风格以及视觉表现手法正逐渐趋向统一。这种现象不仅导致辨识度不高,还可能带来一种停滞不前的感觉。因此,迫切需要更多创新的设计来为出版业注入更多元化的视觉风格。至于在装帧技术和用纸选择上,为了在成本和定价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只能随着读者审美和财富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调整。
当前市场上,大宗用纸主要采用高阶映画纸,这类纸张要么具有压纹,要么提供价格优惠。这类映画纸印刷并不复杂,但其表面平滑,缺乏手感。而那些后压纹的纸张虽然拥有纹理,但不够精致细腻。此外,该系列纸张的涂布层往往过于厚重,使得纸张显得生硬。相比之下,许多进口纸张在触感上更加温润细腻,虽然没有涂布,但印刷效果均匀,细节处理得当,不会出现成块的瑕疵。这类轻纹理涂布纸,其涂布效果自然且多样,呈现出独特的色彩;比如日本竹尾纸业生产的时尚纸张。然而,这类纸张的价格昂贵,足以让从事印刷工作的人员感到震惊吉祥物,所以还是请各位在使用时多加珍惜,以免伤害到他们的心脏。
中国最美的书与世界最美的书:展览细节可以更细腻
无论这些书籍是作为艺术珍品还是仅仅是因为获奖而展出,一旦被特别展示,这便意味着我们对它们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并且对设计者在装帧设计上所展现的创意和品质表示认可。我个人觉得,这种陈列方式还有提升的空间,可以更加精致和细致,以此来表达我们对设计者的尊重。
在布置时挑选的材质,我并不排斥绒布作为衬底;然而,正如在选择艺术画作时,画家和画商挑选合适的画框是至关重要的步骤,或许选用与书籍相似材质的实木,在协调性上会更加协调。恰当的材质选用、细致入微的细节处理,还有与展览场地环境恰到好处的融合,都能使展览场地展现出应有的庄重感,而这种氛围同样能够影响参观者的情绪。
我们应当努力向广大读者阐释这些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核心理念。比如,可以结合设计师的访谈视频,甚至公开书籍的生产制作过程和所用的设备,这样他们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我钟爱的作品,我钦佩其中的某些部分,工艺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原来这一切都是制作书籍的奥秘,原来我(作为读者)也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
人与空间
在书展现场,我持续沉思着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思索着如何让空间变得宜人且实用。这个问题在各个书展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上海书展,那里的读者参与度极高。我细致地观察着前来书展的观众关于插画设计的书籍推荐,发现其中一些人并非为了购买或阅读书籍,而是为了沉浸其中,体验书展的独特氛围。城市以敞开怀抱的姿态接纳民众的参与,这种参与赋予了城市生命与活力,对于市政建设而言至关重要,而对于出版社来说,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这次我不仅参加了书展,还访问了领导所推荐的数家书店,诸如思南书店和新华光的空间。在这些场所,我目睹了读者们如何体验城市的韵味,观察他们在书店阅读时的情景。展望未来,我们熟知的诸多实体形态或许将不复存在,无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书,只需通过网络就能轻松购得。然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并不会提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ip形象,反而可能导致我们更加深陷于虚拟世界的漩涡中。书店或许能平抚焦躁的情绪,唤起怀旧之情,带来安全感。当城市中书店遍布,人们逐渐习以为常,未来的书展便有望成为品牌宣传、文化交流、演讲和座谈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购买书籍的地点之一。这种空间布局设计将更加符合理想状态。
陈威伸是后浪出版公司的设计总监,同时担任未命名个人工作室的负责人,其个人作品网站也由他一手打造,而目前工作室的名字尚未确定,因为他还未请教算命师为其挑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en.nuanque.com/chahua/25570.html
- 转载请注明: nuanquewen 于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 发表
- 文章或作品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本文之内容为用户主动投稿和用户分享产生,如发现内容涉嫌抄袭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站转载之内容为资源共享、学习交流之目的,请勿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