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字体设计 > 书字创意字体设计图片一等奖-西学东渐下的晚清课本装帧设计
2023
07-13

书字创意字体设计图片一等奖-西学东渐下的晚清课本装帧设计

清末,中国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书籍装帧也经历了从萌芽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教科书出版的逐渐成熟,以及众多艺术家参与教科书装订设计,都对这一时期的“新教科书”装订设计产生了影响。 。

1905年,清政府设立教育部,标志着新式教育机构的独立存在,也意味着中国教育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 在西学东传的影响下,新式学校开始兴起,同时吸收西方先进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教材开始出现。 我国自编教材始于1897年陈茂之、杜思成等人编着的招生教科书(“新招生教科书”),但整套教材并不是按照学制编写的,有没有插图和教学书籍来帮助。 清末,以文明书店、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致力于教科书内容现代化的同时,开始逐渐重视教科书版面设计、插图绘制等书籍装帧设计的意义。

清末,在西方文化和印刷技术的影响下,中小学课本的装帧设计艺术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教材选纸发生变化,实现双面打印。 出版商开始关注插图。 在西方的影响下,插画开始使用阴影等绘画方法。 走向实用化、普及化。

虽然这一时期的教科书整体面貌比较单调,但以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店为代表的教科书出版商共同探索出了一套教科书出版的基本规则,为日后教科书变得更加成熟和有趣奠定了基础。 。 基础。

19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我国建立了一些具有现代理念的出版社和使用先进机器的印刷机。 由此,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木版印刷逐渐被取代。 鸦片战争后,以近代私营印刷企业为主体,凸版、平版、凹版三种印刷技术传入中国。 20世纪初,机械化印刷已成为我国印刷业的主流。 随着西式印刷技术的普及,这一时期的教科书主要采用平版印刷技术。 例如,1901年上海城中学堂出版的《子科图说》,是清代刘叔平所著,吴子成绘制的。 配有平版印刷技术印刷的762张黑白插图,画面精美。 次年,无锡市三等公学出版了《启蒙读者百科全书》,“楷书平版,附图”。 当时最著名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英语教材《初级华英》和《高级华英》就采用了印刷技术。 彩色平版印刷和照相平版印刷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印刷技术。 这种印刷方法使得印刷彩色教科书、图片和地图成为可能。 据记载,最早出现彩色印刷的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其中收录了大量彩色插图,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插图的儿童读物。

随后,“洋纸”取代了软纸,实现了双面印刷,书籍装订形式也从线性发展到平装本和精装本。 随着西式印刷技术的普及书字创意字体设计图片一等奖,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印刷企业在清末兴起。

中国的手工纸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地生产的手工纸也称为土纸。 随着现代印刷术的传入,洋纸、白报纸、道林纸等也输入中国。 由于机制纸和手工纸的生产工艺和制造方法完全不同,因此两者的质量也不同:机制纸表面光滑卡通形象,厚度均匀,纸牢度强,不渗水,可以双面书写和印刷; 表面不光滑,质地脆,强度差,只能一侧渗水书写。 机制连续历史纸和毛边纸开始取代部分手工连续历史纸和毛边纸的市场份额。

过去中国学校所用的书籍,如《三百千》、《四书》、《五经》等辅助读物,都是用土纸印刷的。 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洋纸”在现代出版业中取代了软纸,实现了双面印刷。 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语文教材》开始,改用光面纸。 但光面纸具有反光效果,很容易损害儿童视力。 而且纸质脆,不适宜耐用,容易泛黄。 极不适合印刷小学语文课本。 后来教材改为新闻纸,每册用一个学期,每学年用两册。

印刷技术的发展和纸张的丰富吉祥物,为儿童教科书的繁荣出版提供了可能,这是呈现精彩装帧设计作品的技术基础。

清末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单色页,用黑、红字体印刷。 (例如《启蒙读本全书》)。 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材》和文明书店的《启蒙读本全书》,都开始出现彩色图像的案例。 《图文文学要素》首次在教材中使用大量照片作为插图,但由于当时的印刷条件和技术薄弱,插图的效果并不好。 很多图片给人一种灰色的感觉,轮廓和线条不清晰。 这成为《图画文学初级》形式的一大不足。

众多艺术家的参与也影响了教科书插画设计的面貌。 据记载,早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近代第一家教科书出版机构益智书会就注意到教会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以插图等形式出现了教科书。 上海城中学堂的《子科图说》(1901年)和无锡三等公学的《明学全书》(1902年,上海文明书局印制)都有版画和图画,其形式和内容是相当漂亮。 《梦雪读本全书》成功占领教材市场后,文明书店联系了一批有识之士,其中包括吴冠岱、徐文雄、赵寅等无锡画家,逐步完善教材的插图设计。 《最新教材》是商务印书馆成功推出的第一套教材。 张元吉、高孟丹、蒋维桥等商务印书馆同事为《最新教材》的编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精美的雕刻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最新教材”的第一册,《最新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卷》共60篇课文,100多幅插图,还附有许多彩色插图。

插图设计是教材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直观观察课文插图来理解课文。 晚清的许多教科书编者也认识到插图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基督教会开办西式学校,并根据西学各科编写教材。 1862年,清政府开设了第一所新学校——京师同文馆。 此后,各地纷纷设立新学校。 学校和书商编写的新教材开始出现在新学校里。 这些教材除了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外,还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西方书籍插图。

晚清教科书插图主要继承了国画的技法和风格特征。 传统绣象小说中的徽绘、小学生读物中的木刻版画、古代绘本、传统年画等对晚清教科书的插图风格影响很大。 在许多教科书插图中,传统的家具、屏风、桌上的器物、陈设、人物服饰的装饰、人物的发型、面部表情等都是传统技法。 树石的表现,近景山石的表现,远景山水的表现,也继承了传统绘画、版画的风格。

随着“西学东渐”的兴起和新学的兴起,教科书插图也开始受到西方绘画方法的影响:透视、明暗方法的运用,以及对西方版画的借鉴都可以找到。在他们中。 《最新地理教材》第一卷第40课《西藏》,画面完全采用版画的表现形式,素描和明暗关系就像典型的西画,动物形象是准确而细致地描绘。

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相互联系。 图片和文字与书中部分内容相同。 随着出版业的现代化,书籍插图的版式日益多样化。 清末教科书插图的版式形式主要有上图、下图(或文字上方的下图)、上下两图、方形插图、不规则插图等。

下上图(或上下图)的布局形式最早出现在我国,在晚清的教科书中也很常见。 这样的安排让识字能力有限的孩子更容易理解课本的内容。 上图和下图正好与上图和下图相反。 页面的上半部分是文字,下半部分是插图。

上下两张图是指一页上有两张插图,比如《最新修身教材》第一册的一节课,一页上分两层,每层有一张插图,两张图片中间用一条线隔开书字创意字体设计图片一等奖,上方是文字标题,说明插图的内容。 有的教科书上、下图之间没有分界线。

有些书的插图比较小,一页上有多个插图。 为了使插图整齐,一侧被分成小方格,每个小方格内放置一幅插图。 《字科图说》(1901)最显着的特点是它的版式,用方格分隔文字、文字与解释、文字与插图,一目了然。

上述插图的布局相对规范、整齐,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要么文字限制图片,要么图片限制文字。 还有一种不规则的插图则没有这样的限制,比较自由,或者插图跟随文字,或者文字跟随插图。 《最新教材》在插画排版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规则,即同文的文字和插图必须排列在同一个展开页上(图文一体、上下或左右) ,一般不占一页)。 这种排版形式保证了文字与插图的真正融合,格式也更加灵活多变,因此被后来的各个出版机构所效仿。

清末的教科书主要有上图下图、上文下图、方形插图、不规则插图等几种版式形式。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