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示设计 > 优秀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案例分享丨博物馆典籍文献展览内容策划的拓展路径
2024
01-16

优秀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案例分享丨博物馆典籍文献展览内容策划的拓展路径

在中国大陆众多的博物馆中,一些分布在各个行业的博物馆具有收藏、展示经典文献的功能。 虽然这些博物馆在开馆之初可能只是形成基本的陈列,但很少会根据藏品的特点继续进行规划。 推出新的展览。 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博物馆(又称“逸夫科普馆”)始建于1990年,以收藏中医药文献为特色,包括历代医学历史文物、古代线装等。医学典籍、中医书刊等。博物馆分为中医标本和中国医学史两部分。 展厅以中医药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布置。 内容分为几个部分:中医的起源、医学的新发展、中医的新成就。 又如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主要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文学成就。 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场所。 藏品主要涵盖中国著名作家的手稿、书信、书画作品、实物及摄影资料。 基本陈列主要以现当代文学史为线索。

另外,位于北京印刷学院内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主要收藏珍稀古籍、官方文献、邮票、版画、成品、印刷机械等,基本陈列主要有《中国古代印刷术——东方传奇》印刷文明》和《世界近现代印刷——东西方印刷技术的互鉴》。 内容主要围绕中国印刷技术史和世界印刷技术史线索,较少规划临时展览。

(三)尝试突破公共文化场馆藏品边界,举办展览

近年来,围绕经典文献收藏的临时展览频频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中。 典籍文献收藏较多的公共文化机构策划举办主题展览潜力巨大。 比如:在古文献、典籍方面,国学博物馆和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有共同点。 浙江、江苏等地蕴藏着丰富的藏书文化积淀。 因此,当地新建的各类基于当地藏书文化的博物馆甚至旅游景点都有条件因地制宜地策划和开展典籍文献展览。

从现代文献的角度来看,以收藏现代文献史料为主题的文化机构,如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也可以围绕类型拓展研究视野,探索现代文化现象。以及现代文献和史料的内容。 、历史事件、出版现象、新闻事件等策划展览。 例如:江汉关博物馆举办的“诚信在此:契约文化展”,同年4月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的“年华:鲁迅收藏中外艺术经典”交流展,等等都是通过同类藏品的交换。 通过合作、馆际交流优秀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策划具有鲜明现代文献特色的专题展览。

从综合文献形式的展示来看,中国大陆不少公共文化场所都举办过相关展览,如:云南省博物馆的“珍稀书画展——上海图书馆善本文献碑刻展”等七家博物馆主办的“国宝盛宴:《史记》中的西南边疆”展览、天津博物馆“金石书香沁人心脾——周树涛捐赠文物古籍特展”以及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举办的“光子六合:西安”“碑林北朝墓志铭特展”、“千年墨书——中国竹书法展”湖南省博物馆《历朝历代》、上海大学博物馆藏近代上海小报特展、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大展》《唯有永恒:红楼梦》等。是一系列以拓片、印章或名家收藏的碑刻、手稿、古籍为展品的展览,如:兰州博物馆的“洛阳唐代墓志铭拓片巡展”、湖南博物馆的“烟云端:湖南博物院《西塘石渠宝鸡达法书法展三三集》、浙江省博物馆《朱化殿——中国历代印章特展》、苏州博物馆《驻足观——清代苏州盘藏》 “, ETC。

2020年至2021年,将出现以某类文献或古籍装帧形式及修复为主题的经典文献展览,如:敦煌博物院“敦煌古文献与中国简体书法特展”、浙江大学美术学院考古 博物馆“永恒的历史:书写、抄写与文化衍生品”、杭州净慈寺美术馆“易卷:古籍折装展”、国家典籍博物馆“全国古籍修复技能大赛暨成果展”这里还举办一些档案展览,比如北京市档案馆的“中国档案珍品展”。 南京博物院还举办了馆藏古刻书展,展出南京博物院藏古刻书80余件(套),涵盖宋代至清代,展示了南京博物院藏古刻书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传统刻书,如南宋玄宗撰、李林甫等人注释的《唐六经》。 这些展览的举办首先打破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界限。 主要以能形成共同主题的展览为基础进行策划和展示,突破了仅限于博物馆的展品交流和策展。 交流成为盘活藏品和展览资源的有益尝试。

2. 两个可持续策展方向——以展览案例为中心

从近年来国内外经典文献展览中挑选出值得认真探讨、能够形成典型案例的案例,实属不易。 一方面,由于经典文献的种类较多,古籍、手稿、碑刻、圣旨、皇家书籍、契约文书、现代书籍等有文字、笔迹的印刷和非印刷材料都属于这一类; 另一方面,如果展品的选择仅限于经典和文献,这样的展览可能会忽视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进而忽视从更广阔的视角对其文化价值的揭示和立体呈现。 因此,选取两个案例作为本例。 类展值得在两个规划方向上持续分析。

(一)《史无前例的宏观文献整理之巅峰——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

图1 《永乐大典》文献展序厅投影幕

图2 展厅内容单元场景

该展览于2018年9月启动(图1)。 主要展品为《永乐大典》各卷及散布于馆藏中多次珍藏、失传的《大典》各卷。 与诗词、纸张、临摹字体等相关的历史书籍、编年史、韵律、诗集、书法等古典文献成为了展览的主要展品。 展览的核心思想在序言中明确阐述,即“文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文化的语境与国情相连”。 因此,展览内容的线索围绕着综合书籍的编纂过程、收藏历史、流散、保护和归还等复杂而传奇的历史,而这一线索也与国家历史变迁和国家历史变革中的重大事件不谋而合。国家与命运的变化有关。 第一单元“犹看永乐传”,第二单元“融古今”,第三单元“久读沧桑,惜完整”,第四单元“收藏颇多”。努力”,基本上根据文献展品和史实线索进行排序,按照对应的顺序展示(图2)。 如《名臣报告御选四十卷》(刻于清道光至同治间,清乾隆年间)被选为展品。 本书是乾隆皇帝编撰的统治文件。 这里的主要功能是讲解大典编撰的由来,展示页面的内容是“大阁西厢印”。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与解缙曾在此进行君臣对话。 明太祖曰:“吾与君臣同在,恩如父子,知之皆当说。” 这让谢晋很感动,就回家了。 后来,他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奏章,指出了当时政府的弊端; 同时,他建议明太祖编成一部事件编纂书。 因此,用历史事实的线索来引导整个展览的内容,也很好地体现了策展中“历史的文献证据”的理念。

图3《永乐大典》中的“石”字小册子

在形式设计和内容规划统筹考虑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参观者对参观时长的不同需求,同时兼顾重点展品突出和更换展品的便利性,展厅设计成内外两圈的双圈结构。 圈内主要展示《永乐大典》正宗原作,包括“庄”字册、“程”字册、“诗”字册、“志”字册、“诗”字册等(图3) )。 外圈主要围绕根据既定线索选取史料来证明历史的视角。 如果从《永乐大典》本身的内容结构出发,展览中的线索并不能表明它是一本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大型书籍。 观众无法阅读其中涉及的“大文化”中的法律、技术、法律法规。 关于军事、数学、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缺乏这个角度的内容规划,可能是因为展厅本身长度的限制,也可能是为了突出编撰关系大书与国运。 一个宏大的主题。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虽然可以更多地了解保护珍贵古籍的意义和价值,树立保护古籍的意识,但他们似乎仍然无法深入了解《永乐大典》的内容。 从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得出策划典籍文献展览时可以遵循的几个维度:一、文献与史实的相互印证应该是典籍文献展览创作的基石和遵循的维度通过严肃的历史文献展览。 2、以经典文献为中心,展示其流传、编纂、收藏的过程。 在策划过程中,必须要选择是突出故事性还是历史性。 3、经典文献展览要坚持从文献本身的内容特征出发挖掘内涵和价值,让平淡静态的经典真正从物质载体中走出来,焕发精神思想和文化内涵。 这可以从下一个案例研究的策展维度中得到启发。 (2)《出云与大和——日本书纪创业1300周年》

图4 《日本书纪》卷二,南北朝时期,永和1-3年(1375-1377年),爱知县热田神宫

图5 出云与大和:《日本书纪》编撰1300周年特别展

《日本书纪》(图 4)和《古事记》是关于日本早期历史的两本重要书籍。 日语的《古事记》早已由周作人翻译介绍,为中国人所熟悉,但用古汉语写成的《日本书纪》则相对陌生。 2020年1月15日,在日本正史《日本书纪》编纂1300周年之际,东京国立博物馆策划举办了“出云与大和”特别展(图5)。 展览的标题主要来源于《日本书纪》中与日本政权诞生传说相关的两个地名。 这个传说的大致内容是:国须神(国家的主神)将威远中国(日本)交给了天神神(天皇的始祖)。 ),当时奥忍主神在出云大社掌管“佑”(祭祀),天神神的后裔在大和掌管“贤”(政治)。 “出云”和“大和”是与该记录相关的两个重要地点的名称。

图6“出云与大和”古迹修复模型

图7 《出云与大和》展览现场

“出云与大和”展览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巨大的主殿出云大社”、第二章“出云——古代祭祀的起源”、第三章“大和——皇室的诞生”权力》《地方》,第四章《佛与政治》。 除第3章最后几件展品外,《古事记》第一卷(土华版)、《延记式》(九条家版)第8、9、10卷、《延记式神名记》(吉田家)版)被选中。 本书第二卷)、《出云国风俗志》两个版本及《播磨国风俗志》等古籍文献。 虽然整个展览都是围绕历史书《日本书纪》中描述的事件和地点,主题也是文献记载的故事,但展品涉及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图画、佛像等诸多文物类型,从弥生时代到平安时代(图6、图7)。 可见,一本历史书和一次展览,并不是用各种相关文献、史料来构成全部展品,而是从记载的内容出发,对代表性时间、代表性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转化。记录在文件中。 性事件甚至是能够引起观众注意和兴趣的亮点。 它们与真实物体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将文献与文物相互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融入到规划中。 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产物和文化的中心,其举办的展览应该涵盖与人类行为及其生存环境有关的许多方面。 从实践案例来看,这两个展览无疑能够体现出经典展览和文献展览两条主要的策展路径呈现在观众面前。 但从典籍文献展览内容策划的现状和特点来看,在实现内容策划突破的基础上,更多地要考虑立足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

三、日本典籍文献展览内容策划的参考价值

世界上众多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中,有许多经典文献的展览。 尤其是同处东亚文化圈的日本,不仅十分重视中国图书的收藏,而且善于根据经典的文化精神内涵策划和组织展览。 2019年,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举办之际吉祥物,圣嘉堂文库美术馆将通过图书展再次回顾日本与海外的交流历史。 日本自古以来就深受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影响。 到了江户时代,来自西方的信息开始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情况是如何反映在书籍中的。 本次展览展示了博物馆馆藏的各种善本书籍。 并显示信息。 东洋文库被日本学术界誉为“亚洲文学的宝库”。 它实际上是一个以中国和中国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图书馆和研究所。 东阳文库藏有丰富的中国珍宝。 特藏中,有五本国书被列为“国宝”,其中三本是《春秋经论集》、《史记》(夏本纪、秦本纪)和《文选集》是平安时代(794-1185)仿唐抄本的手稿; 另外两部,即《毛诗》残片和《古文尚书》残片,都是传入日本的唐代汉文手稿。 东洋文库于2019年5月至9月举办了“汉字展——4000年之旅”。本次展览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汉字的诞生、5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日本、汉语和日语的发展等内容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以及中日文化的密不可分。 展览通过童谣中的汉字、汉字的形成、汉字文化圈的传播、日本汉字文化、日本文字的起源等不同维度展示了汉字文化的发展历程。

近两年,日本举办了很多以经典、书籍、文献等为主要展品或主题的展览。 2019年夏天,东京国立博物馆推出的“三国——文化主题特展”应该说是对经典的生动诠释。 该展览此后在九州国立博物馆和中国大陆的多家博物馆巡回展出。 2020年举办“出云与大和:日本书纪创业1300周年”展览,迎接新年,纪念该书的完成。 2019年至2021年围绕漫画这一被日本民众广泛接受的文化书籍形式举办的展览,例如:在森美术馆举办的“ONE PIECE”展览; 2020年10月在东京都美术馆在南长崎花崎公园展览室举办的“常盘庄的漫画家:寺田广夫”展览以及类似的“常盘庄和手冢治虫:来自“丛林皇帝”时期的故事”将于2021年4月举行; 以漫画作品为中心的展览有“哆啦A梦”展、“浪客剑心25周年纪念展”等。此外,还有“从江户到明治初期的日本古典文学的复兴”展等。 2021年4月,重点关注某一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 主要展示江户至明治初期印刷的日本古典文献。 文学作品,包括《源氏物语》、《伊势物语》、《图兰卡物语》等,从古典文学史的角度探讨印刷术的发展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图8《长井花峰与江户东京的风景》展览主题海报展板

日本近年来策划的典籍文献展为我们继续完善此类展览的内容策划提供了以下参考:一、以世界各大文化圈的视角审视本国的文化形态,使经典和文献既可以作为展品,也可以作为历史证据。 展示。 2、注重提炼经典文献本身的核心文化价值,将经典还原到时代,提炼出相应的文化现象,运用到展览中。 如:《三国志》展、《出云与大和》展。 3、依托民族历史和流行文化特点,围绕单一类型作品或有影响力的作家形成有深度、立体化的展览主题,如:江户东京博物馆作家永井雁风的展览(图8)《朵朵》《啦啦梦》等漫画作品展览。 4、通过跨学科的展示方式解读经典文献,不仅限于文物藏品,还可以将建筑装置、二维文化等融入到展览中。 5、同一展期或重叠展期的展览,注重主题的呼应和对比,联合呈现注重宏观展示的展览策划和探讨微观主题的展览,如:《圣德太子画》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卷轴展”和“微观主题展”。 纪念天皇登基特展:正仓院的世界”。4、典籍文献展览内容规划的突破路径。目前的典籍文献展览主要以历史文献展示为主。史书、手稿、档案等史料均属此类,与书法艺术相关的文献展览较少ip形象,与政治、经济、宗教、法律、军事、科技、农业、艺术等领域的丰富文物相比,人类文明触及的其他领域,其阐释和展示还远远不够。

拓展典籍文献展览的内容策划,应在考虑与其他文化元素融合的前提下进行。 博物馆典籍文献陈列的内容规划应该放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而不是简单地从内容规划的角度出发。 经审视,我们会发现当前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未探索的维度,这为进一步提升此类展览内容策划的文化价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例如:(1)进一步打破博物馆藏品与藏品的界限类型策展虽然这里讨论的是某一类型展品的展览策划,但经典文献本身只是文化精神和思想的载体,其重要性在于有形或无形的内容价值。 因此,打破藏品的局限性,精选与核心藏品相关的各类展品,形成丰富、立体的展览,才是让经典活起来的根本之道。 在统筹考虑展品类型的基础上,加强对藏品精神内涵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加强兼具经典文献收藏和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与其他机构的交流合作,盘活藏品,在基本陈列形成后不断更新展览或加大基本陈列相关内容的力度走出博物馆。 (2)从博物馆教育和公共服务的角度策划博物馆展览,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形式,而且作为与观众直接互动的媒介,最终会进入公众的视野。 需求、求知欲、观展取向等个性化元素成为内容策划可以完善的地方。 进一步提高展览内容策划的讲故事水平。 在精选展品的基础上,避免“书本曝光”式展示,创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话题,注重观众文化。 根据横向层次和展览定位来选择内容策划的角度、深度和广度,需要策展人和研究者共同努力,找到衔接点,充分揭示其中蕴含的智慧、精神、技巧等,从而创作出更生动的形象。 向公众展示。

(三)在内容策划过程中,将内容设计与新技术适当结合。 新技术带来传播媒介变革的同时,也存在内容设计是否与之兼容的问题。 对于新技术在显示领域的应用价值,我们不能偏袒任何一方,过分强调其应用价值。 ,在内容的可靠性和有效传播方面,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策展能力。 (四)内容规划与当地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相结合。 随着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断推进,会展不再仅仅是文化产品在场馆的呈现,而逐渐成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融合旅游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思路。 融入内容策划和展览品牌建设,结合地方特色,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展览,成为内容策划和拓展的一个领域。 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与周边地区的演出活动、科技教育项目的实施、民俗节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等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南方许多地区都非常重视“端午节”传统。 一些地区会策划专题旅游活动、演出、民俗项目体验等,同时,周边博物馆如果能推出与节日文化相关的文献展览,不仅可以让节日更加深入人心优秀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也可以深化节日文化形成体系。参展群众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展览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影响力将大大增强。 (五)内容策划与博物馆总体设计相结合珍稀经典和文献是展览的亮点,博物馆的实体和虚拟环境形象也是观众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元素。 展厅主色调选择、移动应用程序(App)自助交互界面、展览网页内容布局格式的选择、字体大小和风格、通向道路环境的建设展厅等。这些都是通常属于形式设计范畴的许多任务。 其实应该纳入内容策划团队的思考范围。 毕竟,经典和文献传递着文化信息,哪个时代和地区喜欢哪种颜色,展览内容的预期观众群体是什么,互动设计技巧等等都应该出现在内容中。 在规划维度。

在总结现有经典文献展览的基础上,从众多的展览实践案例中,我们发现了可以改进的维度,同时也吸取了经验。 将博物馆置于社会文化的语境中,避免了悄悄开闭幕一些经典文献的尴尬。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不仅发挥着系统内的作用,而且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些类型的博物馆展览在传承和传播文明方面的作用。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