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空间设计 > 室内空间设计图片-《外部空间设计》笔记整理
2023
07-18

室内空间设计图片-《外部空间设计》笔记整理

【关于作者】

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和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历任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东京大学教授。 教师协会主席。 着有《外部空间设计》、《街头美学》等。

————————————————————————————————————————————

【译者序(翻译出版本书的目的)】

这本书既包含了空间理论,也包含了方法论。 作者综合了当今世界上现有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序与外序”、“N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概念。 更为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都是作者本人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 因此,本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

【本书章节】

1.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2、外部空间要素

3、外部空间设计方法

4.空间秩序的建立

————————————————————————————————————————————

【第一章外部空间基本概念】

【1.1外部空间的形成】

1.1.1 关于空间

①空间的概念:空间基本上是由“物体”和“感受它的人”相互作用形成的。

②空间特征1:这种交互关系主要是通过“视觉”来确定的,有时也与其他感官有关。

③空间特征二:人们对同一空间的感知和印象在不同的​​外部条件(如风、雨、阳光等)下会发生变化。

④空间的创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创造空间。

例1:在田​​野上铺上毯子,将人们野餐的地方与大自然分开。

例2:一男一女在雨中一起散步。 伞打开后,立刻就形成了两个人的空间。

示例 3:一群围观者聚集在户外讲话的人周围,形成以讲话者为中心的空间。

⑤空间的本质:引用老子的名言:“筛子为器表情包设计,无者则有器用;凿屋为室,无者则用之”是室。故有利,无用。”建筑师在创造建筑空间(即老子所说的“无”)时,不可避免地要用固体材料来铸造地板、墙壁、天花板。 (“无形”建筑空间是由“有形”地板、墙壁和天花板定义的。)

⑥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利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的各种材料来创造建筑空间。 根据这三个元素的不同组合,空间可以被塑造成不同的类型。

1.1.2 外部空间的概念

①外部空间是由自然“框架”界定的空间,它不同于无限延伸的自然空间。 (这里的“框架”是指地板、墙壁和天花板)

②外部空间是人有目的地创造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③“外部空间设计”是创造有意义的空间的技术。

④“框”是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正空间”,外部空间被“框”内的“正空间”吸引,呈现向心趋势; 相反,“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可以视为“负空间”。

⑤“外部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可以认为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平面的规划和布局”比什么都重要。 (也就是说,将整个场地视为“建筑物”,有屋顶的部分为“内部空间”,无屋顶的部分为“外部空间”。)

⑥因为“外部空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所以它只受到“地面”和“墙”两个要素的限制。 (换句话说,外部空间就是比建筑少一个“屋顶”元素的空间。)因此,“地”和“墙”是设计中的决定性因素,应该仔细考虑。 (例如:地面的高差和连接、墙壁的高度、墙壁的材质等)

1.1.3 案例分析→引出“逆空间”理论

①锡耶纳的“田野广场”:“外部空间”的经典案例,与“无屋顶建筑”的概念非常吻合:这种意大利中世纪城市是一个被城墙包围的向心空间,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建筑一样,广场可以算是整条街的“客厅”。 尽管意大利人拥有欧洲最狭窄的卧室(用于睡眠和亲密活动),但他们拥有最宽的“客厅”(广场和街道是意大利人居住和社交的地方。)

②田野广场的特点:除了有没有屋顶之外,房子的里面和外面没有什么区别。 (即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高度近似)

地面:铺有漂亮的图案,连一棵树都不种;

墙体厚,窗户小,室内外空间划分清晰,完全不透水。

③“空间反转”理论的提出:如果把广场周围房屋的屋顶移到广场上,那么内外空间就会颠倒过来。 而这样的倒置还是满足使用的。 作者觉得这很有趣,从而提出了“反转空间”的概念,即当内外空间相互反转时,外层空间为正。 只有当“整个场地”被设计成“一座建筑”时,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个人理解:意大利由于气候、环境、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把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同等重要,即意大利人对“室外空间”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对“室外空间”的重视程度。内部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意大利城市和建筑的“外部空间”可以做得非常经典。 这里引用的“田野广场”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让“外部空间”变得非常活跃。 笔者通过分析这个经典案例,找出其特点(即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高度近似),并试图总结出“如何做好外部空间”。 一方面,作者强调“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建筑师应重视外部空间的设计,使其成为积极的空间; 另一方面,“逆向空间”理论可以用来检验外部空间的好坏,是否积极。 }

[1.2 正空间和负空间]

1.2.1 正空间和负空间的概念

①建筑空间可分为“从外围向内汇聚的空间”和“以中心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 它与空间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有关。

②正空间(P空间):对于一个物体A,当其周围的空间B视为充实内容时,B对于A来说是正空间,B对于A来说称为正空间。

负空间(N空间):当物体A周围的空间是自然非人工空间时,B对A是负的,B称为A的负空间。

③空间的积极性:指“空间”能够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是“有计划的”。 即——先确定外边界,再整顿内顺序。 (收敛)

空间的消极性:空间是自然发生的并且是“无计划的”。 也就是说——增加从内到外的扩散率。 (扩散)

④生动的比喻——“倒水”的两种方式

1.2.2 正空间和负空间的运用

①正空间与负空间理论在建筑中的应用:

如果物体A是像方尖碑或雕塑这样的中心物体,并且它处于无限延伸的自然环境中,那么周围空间对于A来说是负空间; 同时,A也具有独特性和纪念性。

如果物体A是诸如柱子或壁炉之类的物体,则由于其所在的居住空间是令人满意的事物,因此其周围的空间被视为活动空间。

②负空间和正空间的无限重复:物体A1有大量的P1空间,在其边界之外还有N1空间; 如果N1空间可以转化为P,那么N1空间就变成P2空间。 但除了P2空间之外,还有N2空间……这样的重复是无限的。 所以对于建筑师来说,应该预料到在哪里设定粗略的界限。

1.2.3 关于空间的穿透

①在砌体结构等砌体建筑中不易开启,几乎不具有渗透性。 因此,即使只有一栋这样的建筑也可以成为大自然中的一道风景。

②梁架结构建筑(如传统木结构建筑、玻璃钢骨架建筑),由于其洞口较大,内部和外部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几乎没有明显的内外界限。 它不可能轻易成为像墙一样没有边界的风景。

③当只有一栋建筑时,该建筑就变得具有雕塑性和纪念性; (如西格拉姆大厦、朗香教堂)

当建筑物到达两座建筑物时,封闭的干扰体积开始在两座建筑物之间起作用。

因为大楼从一栋变成了两栋。 从两座建筑成为一个群体,或者由于平面图的复杂不均匀性,建筑外部存在的空间很可能成为一个积极的空间。

1.2.4 所谓建筑的纪念性

①所谓纪念碑性,是指比其他图像(如方尖碑、纪念碑)更加明显孤立的事物,其图像与其逆空间(即N空间)之间不存在渗透。 当两个图像平衡而美丽地结合在一起时卡通人物,它的纪念性就变得越来越独特,品质也更高。 (如果周围有其他干扰因素,纪念碑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就会被破坏,纪念碑性就会大大削弱。)

②“群体造型”中出现的还有另一种纪念。 如图所示,两者之间(两者内部)生成了既不能算作P空间也不能算作N空间的“PN空间”,并且其周围还有N空间,从而形成了复合空间。

③上述两个纪念空间的比较:

①型可称为原始纪念版或N型纪念版,特点:比较简单、简洁、不渗透、不人性化;

②型可称为复合型纪念(或N+PN型纪念),其特点是:相对复杂、多变可渗透、更人性化。

————————————————————————————————————————————

【第二章外部空间要素】

【2.1 规模】

2.1.1“相邻建筑物间距离D”与“建筑物高度H”的关系

① 一般认为人眼以顶角约为60°的圆锥体作为视野。

如果一个人看前方,如果按照2:1的比例看上方,即仰角为40°,那么当D/H=2(仰角=27°)时,他可以看到建筑物的整体。

如果人们在观看一组建筑,一般认为当D/H=3(仰角为18°)时,就能看到完整性。

②D/H=1是空间品质的转折点,随着D/H相对于1增大,就变成了“距离感”。 当D/H相对于1减小时,就变成了“迫在眉睫的感觉”。

③常用的D/H为1、2、3。当该比值大于或等于4时,相互影响已相当弱。

④这些维度不仅可以用在建筑上,也可以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比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亲密关系)。

⑤ Camillo Sitte 对广场尺寸的阐述: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建筑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两倍(即1≤D/H≤2)。 这一点与芦原庆信的观点非常相似。

2.1.2“十分之一理论”和“外模量理论”

在设计外部空间时,其尺度与内部空间不同。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理论:

①【十分之一理论】——“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8到10倍的尺度。

即:将室内人与人之间的舒适距离(2-3米)乘以8-10倍,形成更舒适的外部空间尺度,使人们在外部空间(约20~25米)刚好能看清楚对方的脸。

注:该理论也应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 比如不一定是8~10次,也可以是5次、15次等; 另外,楼梯踏板等相对固定的尺度也不宜放大过大。 向上。

②【外部模数理论】——外部空间可采用“以20~25米为单位”的模数

根据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实践,如果外部空间能够有重复的节奏,或者材质的变化,或者每20米到25米的地面高差的变化,就会打破单调,使外部空间生动起来。 。 这个尺度与“外部空间中人们能清楚看到彼此脸部的距离”(约20-25米)如出一辙。

例:当街边有一座200-300米长的建筑物时,如果墙体单调,走在这条街上就会感觉不舒服。 如果在20-25米范围内布置一个休憩庭院或改变窗户的凹凸形状,可以带来愉悦的韵律感。

【2.2 外部空间中室内空间设计图片,距离与纹理的关系】

①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肌理”的关系极为重要。 在设计中,如果我们只把握绘画的美感,而不注重距离与纹理的关系(即观察纹理在不同距离的效果),即使我们刻意使用优质的材料,我们将无法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②建筑作品不仅画得比实际作品漂亮,而且画得也不如实际作品动人。 后者必然是熟练掌握各种技术的建筑师,也就是所谓的经验。

③案例:

案例1:在不同距离观察到不同的纹理效果。 下面这组图是根据不同的距离观察同一面墙上的纹理。 观察距离分别为0.6m、2.4m、6m、12m、24m、96m。

情况2:重复纹理。 地砖虽然是方形的,但纹理可以是斜斜的。 当砖块放在一起时,可以创建对角线、重复纹理和纹理。

情况3:纹理层次。

当人们走近“用花岗岩碎石混合的预制混凝土板装饰的外墙”时,可以充分欣赏到它的材料范围,可以作为第一层肌理。

那么,当人距离比较远时(无法仔细看到碎石的纹理时),“预制板接缝的网格”就构成了第二层肌理。

这里的第一层纹理和第二层纹理分别是根据合适的观看距离来排列的。 如果你想更清晰地表达层次结构,就必须在视觉上有意地不连续。 如图:在中间布置水面或灌木丛,使人无法通过,以便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距离观察不同的高度。

————————————————————————————————————————————

【第三章外部空间设计手法】

【3.1外部空间平面布局】

3.1.1明确外部空间的“用途”

①平面布局:分析空间所需用途,确定相应的场地。

②领域分类:仅限于人领域和车领域。

③ 在“仅限于人”的空间里,人们要进行各种活动。 因此,空间可分为“运动空间”和“静止空间”。 两者既完全独立又融为一体。 (但是,要创造一个真正安静的空间,你仍然需要将两者分开。)

④外部空间的设计应尽可能赋予空间明确的“用途”(是运动的空间?停滞的空间?还是其他?空间的功能是什么?),根据这个前提,逐步确定空间的大小、路面的纹理、墙壁的纹理。 造型、地面高差等细节。

3.1.2 外部空间布局的“方向性”

当外部空间的布局有方向性时,希望在“端”布置一些吸引人的内容。 外层空间只有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才会产生吸引力; 当途中的空间具有吸引力时,目标就会更加突出,并且可以相互促进。

3.1.3 外部空间的“渗透”

通过开口和路径,外部空间被带入室内。 {注重内部空间的可达性以及与外部空间的合理连接。 }

3.1.4 外部空间布局中的“空间尺寸问题”

可以参考《外模量理论》,以20~25米为单位。 通常,更常用的是 1 到 5 个单位的等级。

为了形成外部空间,可以将多个这种尺寸的空间连接起来,并在空间上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这就像“将不同大小和属性的房间连接起来形成一座建筑物”。

【3.2 空间围合】

为了形成一定的封闭性和向心性的空间,要注意墙体的配置和形状。

如下图A所示,四根柱子使外部空间得以建立,但它们没有方向性; 因为它们不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所以它们也是分散的。 图B中,四个边各有一面墙,但四个角缺乏空间,不严谨。 图C,墙体面积与B相同,但形成的空间更加密闭。

关于墙壁的高度:当墙壁的高度只有30厘米时,只能勉强区分区域; 当墙体高度达到60厘米时,空间具有一定的视觉连续性,但尚未达到封闭的程度; 达到1.2米,加强了隔断作为空间划分的作用; 当墙体高度达到1.5米时,产生强力闭合。 因此,有人说,“封闭性”是由“比人高的墙”切断了“地面的连续性”而产生的。

关于墙体的纵向开口:也符合D/H的关系,其中H指的是“开口的高度”,D指的是“开口的宽度”,如下图所示:

【3.3外部空间层次】

外部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多种用途和多种形式的外部空间组合。 他们可以通过用途和功能来决定空间呈现的顺序,例如:外部→半外部→内部; 公共→半公共→私人 有用; 动态、运动→中级→静态、文学;

案例一:武藏野美术大学

【3.4外部空间序列】

①像摄影一样,可以将视线收缩在画框内,使远景集中、紧凑。 (例如:拱门。)

②随着人的移动,如果空间能够发生变化,可以让人对空间的感受更加丰富。 (如:转弯后视线变化、高度差引起的视线变化等)

③在外部空间设计上,西欧手法是从一开始就看到物体的全貌,给人以强烈的标记和印象; 日本的手法是以有控制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展现给人们,创造出一个渐变而丰富的空间,让人产生期待。

[3.5 其他方法]

3.5.1 关于“高度差”

①有效利用地面高差,利用高差划定场地边界。 例如,下沉式庭院与竖立的墙体具有相同的密封效果,从地面看向下沉式庭院时,可以欣赏整个画面,把握整个空间。

示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华盛顿广场

②室外台阶:如图所示,有以下几种。

外部空间的台阶宽度宜较大,以便不同方向的人能从容通过; 台阶的高度应与室内相同或低于室内,踏板应比室内宽。

另外,还需要注意室外台阶的深度,影响人们的视线。 案例:驹泽奥林匹克公园。

3.5.2 关于对象边缘

①在建筑中,通常关注面之间的相交线或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交线,并将其视为反映施工精度的事物。 外部空间的视野比内部空间更广阔,所以要特别注意线条的“流畅”。

②边缘所用的材料必须比中间所用的材料更规则,更硬,或者吸水性更好,总之材料必须更高。

③水的运用:一方面,静止的水面可以产生倒影,使空间显得更加深邃、开阔。 另一方面,可以将水安排在人们不希望进入和停留的地方。 (就像一位女士把椅子放在她希望人们看的方向上以诱导人们。)

3.5.3 案例

“圣马可广场”和“严岛神社”在外部空间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两者都有鲜明的宗教目的,都集中了大量的人群进行各种活动,而且都面朝大海。

————————————————————————————————————————————

【第四章空间秩序的建立】

[4.1.1 加法空间和减法空间]

① 建筑空间可分为“加法空间”和“减法空间”两种。

②加法创造的空间:注重“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建造建筑”。

方法: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 外观上会做出一些牺牲。 在充分研究内部功能和空间理想状态的基础上,组织、拓展,逐步扩大规模,形成一个有机体。 每个部分都更加人性化,充满关怀。 但超过一定规模,可能会造成混乱。 例如:阿尔瓦·阿尔托的奥库西尼斯卡教堂。

③减法创造的空间:注重“由外建立秩序,向心构建建筑”。

方法:先确定外在,再向内定序。 内饰方面将会做出一些牺牲。 以城市规模为大前提,在充分研究总体构成规模和内部布局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按照一定的体系来丰富内部的空间。 因为每一部分都是按照“公约数”的形式来处理的,所以会有一些勉强。 对于使用它的人来说,有时是不人道、冷漠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往往能达到一种平衡,这就是逻辑。 公式化的,有计划的。 示例:勒·柯布西耶在马赛的公寓。

【4.1.2 内部订单和外部订单】

①如图所示,假设有一栋非常简单的家居工业的建筑(不用说,建筑外面有N个空间),里面分为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为材料、加工、和产品。 如果这些空间布置得当,建筑物内就会建立起“内部秩序”。

→工业发展带来了分工的细化,土地的利用也比以前更大了。 于是,仓库、车间、办公室、宿舍等建筑出现在这个工厂里,按一定的顺序形成了一个建筑群。 因此,图A中的外部N空间在图B中被内部化,整个情节变成了“内部秩序”。

→工厂进一步发展壮大,宿舍变成了公寓和住宅,仓库靠近车站和码头。 那么这个时候就等于将城市原有的与其他社会密切相关的信息、流通、交通系统纳入其中。

(整个过程中,A的外部空间被内化为B,B的外部空间进一步被内化为C……这样的内化不断重复。)

可以说,“内化”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扩展,自然生长的。 但如果只是不断地形成“内部秩序”,内部脉络膜组织就会发生动脉硬化,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达到迟缓的极限,效率迅速下降。 此时,如果继续“内化”,秩序可能会因内化的压力而破裂,​​也可能会强烈阻止继续内化,或者内部秩序可能会发生细胞分裂。

→ 细胞分裂后,创建第二个内部秩序。 如果一个内部秩序纯粹是“内化”的,而且规模比较大,就会形成一个“过渡不平滑的离心空间”。 然而,细胞分裂产生的空间可能与A产生的向心空间质量不同。(因为当只有一个内序时,周围是N空间;当有两个内序时,由于细胞分裂,期间产生PN空间;如果发育压力进一步加大,发生多次细胞分裂,那么就必须引入外部秩序的观点室内空间设计图片,这是不可避免的。)

② 另一方面,在现实城市中,也存在阻碍“内部化”的因素,例如基于土地利用规划、交通涂装等的外部秩序法(从外部组织空间的方法)。

③“通过内化空间并保持内部秩序来建造城市的方法”属于“加法创造建筑”的思想体系。 “维护构成城市基本骨架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的外部秩序来建设城市”的方法属于“减法创造建筑”的思想体系。

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从空间理论来看,城市规划侧重于二次维度外部秩序的形成,而建筑规划侧重于三维维度内部秩序的形成。 规划。 所谓第二维度的外部秩序,是指从几千米高空看去的城市的情况,至少与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关系不大。 相比之下,在三维的内部秩序中,人的行为和活动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空间都是以人为中心创造的。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