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卡通形象 > 孙悟空的卡通形象画-看看悟空这只猴子是如何输出文化的
2023
07-03

孙悟空的卡通形象画-看看悟空这只猴子是如何输出文化的

某种程度上,1986年播出的《西游记》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吴承恩名著《西游记》的最重要途径。 六岁男孩的孙悟空几乎成了“孙悟空”的官方模板。 他成为了两代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孙悟空。

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固然精彩,但如果我们试着把目光从童年记忆上移开一点——不要太远,看看邻国日本。 日本有鸣人、犬夜叉、贝吉塔、哆啦A梦、桃太郎……而且很多都有“孙悟空”的影子。 中国唯一的超级英雄孙悟空和最重要的魔幻IP《西游记》已经在岛国扎根,产生了一系列国人熟悉的虚拟形象。

孙悟空是日本很多经典形象的来源

让我们从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开始吧。 有日本学者认为,《桃太郎物语》是受到《西游记》的启发而完成的。 日本著名学者田赤木曾在《日本童话新研究》中提到,作者将活跃的美猴王塑造成桃太郎,并给他重新配备了猴随从,而《桃太郎物语》和《西游记》小说中的主角都被设想为‘奋发图强’的智勇之士,而他们的追随者也被设计成形态各异的动物。”

右下是打鬼的桃太郎,左边的小伙伴是猴子的形象。

接下来是真正的孙悟空。 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的《我的孙悟空》是第一部影响广泛的孙悟空题材漫画。 手冢治虫后来画了阿童木,成为中国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这位漫画家的职业生涯始于《西游记》。 手冢治虫本人就是一位“西游迷”。 16岁时,他看到了中国动画《铁扇公主》,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他还承认自己深受万籁鸣(《铁扇公主》的作者)的影响。 1988年,他来到中国,专门拜访了万籁鸣先生,回国后不久就创作了《我的孙悟空》。 由于手冢治虫的个人感情,本作基本是按照原作绘制的,人物也和小说中几乎一样。 同时吉祥物设计,据其改编的长篇动画片《西游记》剧场版获得“威尼斯儿童电影节特别奖”,还被认定为“日本文部科学省推荐优秀电影欣赏” ”。

鸟山明设计的“悟空”手办。

但后来,另一部影响巨大的《西游记》漫画《龙珠》塑造了另一个经典的“孙悟空”角色。 他与《西游记》中的悟空同名,但并不是同一个人。 鸟山明几乎抛弃了《西游记》的人物和情节。 “从前,有七颗龙珠散落在世界各地,当你把它们全部收集到一起时,龙就会出现,并且可以满足你的任何愿望。小悟空和他的伙伴们踏上了寻找龙珠的冒险之旅。 ”。 这是故事的基本内容,也是全书的引言。

在鸟山明的作品中,人物设计中还包括猪八戒、牛魔王、阎罗王等《西游记》人物,但真正的主角只有悟空和他的后人。 在《龙珠》中,孙悟空不再以猴子的形象出现,而是变成了一个毛茸茸的头和猴尾巴的孩子。 但鸟山明依然为他保留了原著小说中孙悟空的精神内核。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吃,性格开朗,没心没肺。 做什么事都有一种固执。 鸟山明给了他的孙悟空一个悲惨的结局,为了拯救地球而与赛亚人作战的孙悟空卡通人物,后来发现自己是赛亚人的后裔,但他选择站在人类一边,在与赛亚人的战斗中身亡。赛亚人。

《龙珠》中的小“悟空”。

该单卷和全集的总销量超过1亿册。 《悟空的消防队》、《悟空的交通安全》等防灾解说视频也开始陆续出现。 其漫画版已在40多个国家的电视台播出,在中国也很受欢迎。 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西游文化。 日本西游记动画的巨大影响力,客观上影响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经典《西游记》的认识,推动了西游记故事的进一步变化。

除了保留“孙悟空”名字的动画外,还有一些借用西游记和孙悟空故事的例子。 有学者指出,日本著名动画片《犬夜叉》整体参考了《西游记》的内容模式,而半人半狗的主人公犬夜叉的形象显然参考了人物设计美猴王的。 故事写的是犬夜叉与巫师桔梗降妖寻宝的故事。 很多细节都透露出《西游记》的痕迹。 封印的五指山对应的是犬夜叉封印的神树; 就连犬夜叉脖子上的“字灵念珠”和戈薇用这念珠轻松制服犬夜叉的想法,都和孙悟空的紧箍咒、唐僧的咒语非常相似。

我们来看看《火影忍者》中的火影忍者。 他最拿手的变身、分身甚至替身技能都直接源自孙悟空,而另一位主角三台火影在与大蛇丸的战斗中招来了猿妖,猿妖变身的如意伸缩金箍棒和姿势三代反转金箍棒无疑参考了孙悟空的设定。 日本学者甚至认为,“忍术”只是《火影忍者》为这个西游记故事披上的一层日本服装。

这些完全畸形的“孙悟空”成为了日本的超级英雄,在中国也不乏观众,但很多人并不把他们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联系起来。 这固然是因为日版在改编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孙悟空的形象已经褪到了难以辨认的地步,但事实是西游记的改编那么多日本也不容忽视。

日本有着深厚的西游传统

事实上,日本版《西游记》以及《西游记》衍生出版物的数量恐怕仅次于中国。 仅日语维基百科“西游记”栏目列出的《西游记》衍生作品中,就有小说20部、动画12部、电视剧10部,以及舞台剧、漫画等多个品类。

一部作品大规模改编的前提是作品本身深入人心。 日本长期以来处于中国文化的辐射范围内。 《西游记》是除《三国演义》之外在日本流传最广的中国故事。

江户时代保历八年(1758年,中国清朝),日本著名小说家西田大濑典(笔名国见山连)开始从事《通俗西游记》的翻译工作。 距今已有200年左右,日本正处于闭关锁国的江户时代,对外交往大大减少。 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白话知之甚少,翻译时遇到了很大困难。 《西游记》历时74年,历经三代人的努力才完成翻译。

当时,日本流行以描绘世俗​​民俗为主题的浮世绘。 《西游记》翻译完成后,浮世绘作家开始参与,绘制了许多精美的插图,插入到小说中,制作了图画书版的《西游记》。 其中不乏杰作。 以版画《神奈川冲浪里》闻名的葛饰北斋和被称为最后一位浮世绘艺术家的月冈良年都画过《西游记》。 这些插图直观地反映了当时日本人心中对西游记的想象。

翻译《西游记》的西田智德也参与出版了浮世绘图画书《西游记》。 《绘本西游记》由四部分组成,分为“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 每卷十卷,内容为明代原著西游记约三十回。 前两卷由大和国见翻译,大原东野插画,后两卷由岳廷秋山翻译,葛饰北斋插画。

大原东野绘制的插图明显参考了明清小说绣画书的绘画风格:

虽然葛饰北斋是日本浮世绘大师,但他为《西游记》绘制的插画仍然带有唐风:

西凉国王后:

另一位浮世绘大师月冈义年(1830-1892)生活在江户时代末期。 他的《大众西游记》绘制得比较晚,画风带有浓郁的日本风格。 画中的造型明显脱离了中国绣画的痕迹。 孙悟空的身形变得更加立体了。 猪八戒有长脸和獠牙。 显然是基于日译的想象(原译中,由于表达问题,日译将猪八戒译为“野猪”),而盘丝洞的蜘蛛精则梳理着日本传统的发髻,似乎已经本地化了。

唐三藏与孙悟空师徒

猪八戒和盘丝洞七仙女在河里洗澡。 这里猪八戒被画成鱼,仙女们非常日本化。

由于《西游记》鬼怪多、想象力丰富,中国和日本都开发出了很多儿童读物。 在日本,《美猴王》由本田正太郎于1932年绘制,由讲谈社出版是较早的作品。 本书以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前的故事为主要情节孙悟空的卡通形象画,凸显了大圣有趣、叛逆的一面。 作者保留了日本浮世绘的传统,采用鲜艳的色彩和儿童画的特点。 作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形象,大圣被描绘成绝对的中心——他比其他猴子大几倍。 但副作用是,这可能是孙悟空最胖的版本了。

此外,1950年孙悟空的卡通形象画,日本还发行了儿童版《西游记》,由汤馆义夫翻译,日本漫画家水岛二防夫插画。 全书分三卷,其中包括《西游记》。 如来供奉佛像约有49幅。 本版《西游记》的绘图改为现代漫画风格。 虽然孙悟空、唐僧等主角还是传统风格,但盘丝洞的蜘蛛精却颇有动漫风格。

《绘本西游记》

随着江户末期和明治维新的“黑船起航”,日本经济社会开始西化。 从昭和时代开始,大众文学艺术蓬勃发展。 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比,《西游记》更多的是戏谑性质,更容易被归类为冒险故事,有更大的改编空间。 以《西游记》为蓝本,日本开始实现其对西游记的疯狂想象和再创造。

孙悟空只有一个?

除了很多打开心扉的漫画之外,日本还有很多以西游为主题的影视作品。 但由于故事内容很大程度上符合原著,因此被中国人视为对经典《西游记》的不敬和亵渎改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日本是第一个拍摄电视剧《西游记》的国家。 这部电视剧拍摄于1978年,专门在中国拍摄。 上映后在日本大受欢迎,成为日本民众心目中的经典。 每年都会在电视上重播。

但经典也并非没有后遗症。 1978年日版《西游记》中,著名演员酒井正树饰演孙悟空。 这是后来成为传统的女演员夏目雅子。 此后,几乎所有日剧版本的《西游记》都有女性扮演唐僧。 另一个配角“漂流”被描绘成河童,一种日本本土的怪物形象。

2006年日本电视剧《西游记》

有趣的是,正是受到日版的刺激,1986年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杰下定决心要拍一部反映《西游记》“原貌”的电视剧。

杨洁回忆中坦言,接手《西游记》的拍摄任务后,她曾观看过日版和台版的电影电视剧,寻找特效灵感,但无法接受改编日文版的。 刺穿,喷出的油直达天际! 唐僧哭着喊着要嫁给妖怪,却被孙悟空打昏了; 看完一集就不想看了。 因为这实在太离谱、太荒唐了! 《西游记》特效拍成这样,也算是有想象力,有创意。”

这个想法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西游记》的诞生,创造了经典。

但事实上,经典《西游记》问世已有400多年,但并未走进博物馆,仍在不断改编。 除了六小龄童饰演的孙大圣,我们还有《大话西游》中表面鲁莽内心悲伤的至宝,还有宣称“我要这一天,我再也遮不住眼睛的孙悟空”。 《悟空传》中。 日本也有《龙珠》里爱吃爱玩、一心拯救世界的孙悟空,还有表面嬉皮微笑、内心努力的忍者鸣人……经典和经典形象就在于它还在不断被改编,在“当下”语境中依然鲜活。

我们有无数个孙大圣,这难道不是比拥有一个六岁男孩更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本文参考高晨《日本动画的变异》、宋振和《与东亚流行文化》等文章。)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