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设计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道客巴巴-5.5 安全疏散和避难
2023
09-2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道客巴巴-5.5 安全疏散和避难

一、总体要求

5.5.1 民用建筑应根据建筑高度、规模、使用功能、耐火等级等因素,合理设置安全疏散、避难设施。 安全出口、疏散门的位置、数量、宽度以及疏散楼梯间的形式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

5.5.2 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门宜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的每层或建筑内的一个防火分区、每个住宅单元的每层宜有两个相邻的安全出口,每个房间有两个相邻的安全出口。 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 [图像1] [图像2] [图像3] [图像4]

5.5.3 建筑物的楼梯间宜通向屋顶,通向屋顶的门窗宜向外开启。 [图像]

5.5.4 自动扶梯、电梯不计入安全疏散设施。 [图像]

5.5.5 除人员密集场所外,建筑面积不超过500m2、使用人数不超过30人、埋深不超过2个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需要两个安全出口时10m,其中一个安全出口可使用直接通向室外的金属垂直梯。 [图片1]

除歌舞、娱乐、放映娱乐场所外,建筑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的具有防火保护区的地下、半地下设备间[图2],以及其他具有防火分区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建筑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经常居住人数不超过15人(室)的消防保护区,可设置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图3]。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建筑面积不超过200m2的地下、半地下设备间,以及建筑面积不超过50m2且不超过15平方米的其他地下、半地下房间,可设置疏散门。人们经常住在那里。 [图4]

5.5.6 直通建筑物附属车库的电梯,车库内宜设置电梯厅,并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用于将其与车库分开。 [图像]

5.5.7 高层建筑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上方宜设置突出宽度不小于1.0m的防护悬挑。 [图像]

二、公共建筑

5.5.8 公共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或防火分区每层应计算确定安全出口数量,且不应少于2个[图1]。 设有1个安全出口或者1个疏散楼梯的公共建筑,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除托儿所、幼儿园外,建筑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人口不超过50人的单层公共建筑或多层公共建筑的首层; [图2]

2 符合表5.5.8规定的公共建筑,但医疗建筑、老年护理设施、托儿所、幼儿园儿童房、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以及歌舞娱乐、放映娱乐场所除外。 [图3]

5.5.9 一、二级耐火等级公共建筑的所有安全出口均与室外防火分区直接相连且有困难时,可采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时,应采用防火墙将其与相邻防火分区隔开;

2 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图1]; 建筑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的消防保护区,应设置不少于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图2]];

3 防火分区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净宽度,不应大于按本规范第5.5.21条计算的疏散总净宽度的30%。 建筑各层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总净宽度不应大于30%。 应小于按本规范第5.5.21条计算的疏散所需的总净宽度。

5.5.10 高层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当疏散确实困难,且任一疏散门至最近疏散楼梯间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0m时,可采用剪式楼梯间,但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满足:[图片]】

1 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

2 梯段之间宜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防火隔墙;

3、楼梯间前室宜单独设置;

5.5.11 疏散楼梯不少于2级的多层公共建筑,当顶层部分抬高时,抬高部分的层数不超过2层,其总层数不超过2层。人数不超过50人,且每人建筑面积不大于200m2时,高架部分可设置疏散楼梯,但至少应增设一个直接通向疏散通道的安全出口。建筑主体以上的平屋顶、检修屋顶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 [图像]

5.5.12 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和二类高层公共建筑,疏散楼梯宜采用防烟楼梯间。

裙房、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公共建筑,疏散楼梯宜采用封闭楼梯间。 [图片1]

注:高层建筑裙房与主体之间设置防火墙时,裙房的疏散楼梯可按本规范单层和多层建筑的要求确定。 [图2]

5.5.13 多层公共建筑中下列疏散楼梯,除直接与开放式外廊相连的楼梯间[图1]外,宜采用封闭式楼梯间[图2]:

1、医疗建筑、宾馆及类似功能的建筑;

2、歌舞、娱乐、娱乐场所的建筑物;

3 商店、图书馆、展览馆、会议中心及类似功能的建筑物;

4 其他6层及以上建筑物。

5.5.13A 养老设施的疏散楼梯或疏散楼梯间应与露天阳台直接相连[图1]。 不能直接与开放式外廊相连的室内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式楼梯间[图2]。 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养老设施,室内疏散楼梯应采用防烟楼梯间。 [图3]

对于建筑高度大于32m的老年人照护设施,宜增设可连接老年人房间与32m以上公共活动区域的走廊[图4]。 每层走廊应直接与疏散楼梯、安全出口或室外避难区域相连。 连接的。

5.5.14 公共建筑内的客货电梯宜安装在电梯候车厅内,不应直接安装在营业厅、展览馆、多功能厅等场所[图1]。 养老设施内的非消防电梯应当采取防烟措施。 当发生火灾时需要辅助人员疏散时,电梯及其设置应符合本规范中消防电梯及其设置的要求[图2]。

5.5.15 公共建筑房间内的疏散门数量应计算确定,不应少于2个。托儿所、幼儿园、养老机构、医疗建筑、教学楼内位于走廊尽头的房间除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房间可配备疏散门:[图片]

1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或者袋形走道两侧的托儿所、幼儿园、养老设施的房间,其建筑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 医疗建筑、教学建筑的建筑面积不超过75平方米; 其他建筑物或者场所,建筑面积不大于120平方米;

2 位于走廊尽头的房间,建筑面积小于50m2且疏散门净宽不小于0.9m,或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为不大于15m,建筑面积不大于200m2,疏散门净宽不大于0.9m。 不小于1.40m。

3、建筑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固定人数不超过15人的歌舞娱乐场所的大厅、房间。

5.5.16 剧院、电影院、礼堂、体育馆的礼堂或多功能厅的疏散门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不应少于2个,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剧院、电影院、礼堂或多功能厅,平均每个疏散门疏散人数不应超过250人; 容纳人数超过2000人时,超过2000人的部分,每个疏散门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400人。 [图片1]

2 体育场馆观众席平均每个疏散门疏散人数不应超过400~700人。 [图2]

5.5.17 公共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通疏散走廊的房间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表5.5.17的规定。 [图1] [图2]

注:1、建筑物内通向露天阳台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可按本表规定增加5m。 [图3]

2、直通疏散走廊的房间的疏散门至最近的敞开楼梯间的直线距离。 当房间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时,应按本表规定减少5m; 当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末端时,应按本表规定减少2m。 [图4]

3、当整个建筑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安全疏散距离可按本表规定增加25%。 [图像1] [图像2] [图像3] [图像4]

2 首层楼梯间宜直通室外。 若有困难,可在一楼采用扩大的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前室。 当层数不超过4层且无加大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前室时,直通室外的门可设置距楼梯间不超过15m。 [图5]

3 房间内任意一点到房间通向疏散走廊的疏散门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袋形两侧或末端疏散门的直线距离通往表 5.5.17 中规定的最近安全出口的走道。 [图6]

4 具有不少于两个疏散门或安全出口的一、二级耐火建筑内的礼堂、展览馆、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等,其距室内任一点的直线距离房间距最近的疏散门或安全出口不宜大于30m; 当疏散门不能直通室外地面或疏散楼梯间时,宜采用长度不大于10m的疏散走道通至最近的安全出口。 当该场所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后,室内任意点到最近安全出口的安全疏散距离可增加25%。 [图7]

5.5.18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公共建筑的疏散门、安全出口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0m,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0m。 [图片1]

高层公共建筑楼梯间首层疏散门、首层疏散外门、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应符合表5.5.18的规定。 [图2] [图3]

5.5.19 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礼堂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40m卡通人物,门内外1.40m以内不应设置台阶[图1]。

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的室外疏散通道净宽度不应小于3.00m,并应直通宽敞区域[图2]。

5.5.20 影剧院、电影院、礼堂、体育馆等场所的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疏散门、安全出口的总净宽度表情包设计,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 礼堂内疏散走道净宽度按每100人不小于0.60m计算,且不宜小于1.00m; 人行道净宽度不应小于0.80m。

布置疏散通道时,水平通道之间的座位数不应超过20排; 垂直过道之间的座位数:剧院、电影院、礼堂等,每排不应超过22个; 体育馆内,每排不应超过26个; 前后排座椅间距不小于0.90m时,可增加1.0倍,但不得超过50个; 当只有一侧有垂直过道时,座位数应减少一半。 [图片1]

2 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用于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走道的总净宽度,应根据疏散人数确定,每100人的最小疏散净宽度不应小于按表5.5.20-1规定计算确定。 [图2]

3、体育场馆用于观众疏散的所有内外门、楼梯、走道的总净宽度应根据疏散人数计算确定,每100人的最小疏散净宽度不得应小于表5.5.20-2的规定。 [图3]

注:本表中按规定计算的较大座位数范围对应的总疏散净宽度不应小于按最大座位数计算的相邻较小座位数范围对应的总疏散净宽度。 观众席座位数在3000个以下的体育场馆,在计算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观众疏散走道各自的总净宽度时,每100人的最小疏散净宽度不应小于表5.5.20-1法规。

4 等候所需的入口门不应作为礼堂的疏散门。 [图2] [图3]

[笔记]

本条适用于独立施工。 依附于其他建筑物时,疏散楼梯、走道的净宽度指标应符合本规范第5.5.21条的规定。

5.5.21 除剧院、电影院、礼堂、体育馆以外的公共建筑,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分别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层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应根据疏散人数计算确定,每100人的最小疏散净宽度不应小于本标准的规定。表 5.5.21-1。 当各层疏散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总净宽度可分层计算。 地上建筑下层楼梯的总净宽度,应按该层及以上疏散人数最多的楼层的人数计算; 地下建筑上层楼梯总净宽度 总净宽度按该层及疏散人数最多层的人数计算。 [图片1]

2 地下、半地下大厅、房间及人员密集区域的歌舞、娱乐、放映娱乐场所,其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应按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的数量计算。疏散人数每100人不得少于1.00m。 当然。 [图2]

3、首层外门总净宽度应按建筑内疏散人数最多的楼层人数计算确定。 其他楼层不用于疏散人员的外门,可根据本层疏散人数计算确定。 [图3]

4、歌舞娱乐、放映娱乐场所的影厅疏散人数,应按厅、室建筑面积1.0人/平方米计算; 其他歌舞娱乐放映、娱乐场所的疏散人数按照大厅、房间的建筑面积计算不少于0.5人。 人/平方米计算; [图4]

5 有固定座位的场所,疏散人数可按实际座位数的1.1倍计算; 【图4】

6 展馆内疏散人数应根据展馆建筑面积和人员密度计算。 展厅内人员密度不应低于0.75人/平方米。 [图4]

7 商店内疏散人数应按各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表5.5.21-2规定的人员密度计算。 建材商店、家具、灯光展示建筑,人员密度可按表5.5.21-2规定值的30%确定。 [图5]

5.5.22 人口密集的公共建筑的窗户、阳台等部位不宜设置封闭式金属围栏。 如果确实需要,它们应该很容易从内部打开。 窗户、阳台等部位应根据高度设置适用的辅助疏散逃生设施。 [图像]

5.5.23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室)。 避难层(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图1] [图2]

1 第一避难层(室)的地面至消防救援场所地面的高度不宜大于50m,两避难层(室)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2 通向避难层(室)的疏散楼梯宜在避难层分开、同层错位或上下层间断开。

3 避难层(室)的净面积应能满足避难人数的设计要求,宜按5.0人/m2计算。

4 避难层兼作设备层。 设备管理应集中布置,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 设备管道区与避难区宜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隔开。 管井、设备间与避难区应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隔开。 管井、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 如果确实需要直接通向避难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道客巴巴,则应与避难层分开。 区域出入口距离不应小于5m,宜采用甲级防火门。

避难室内不得有易燃、可燃液体、气体管道,除外窗和疏散门外,不得开启其他开口。

5 避难层应设有消防电梯出口。

6 应设置消防栓和消防水带卷盘。

7、设置消防热线和紧急广播。

8 避难层(室)楼梯间入口处和疏散楼梯至避难层(室)出口处应设置明显标志。

9 应设置可开启的正向室外窗户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宜采用乙级防火窗。

5.5.24 高层病房建筑二层及以上病房楼层及洁净外科内应设置避难室。 避难室应符合以下要求: [图1] [图2]

1 收容所服务的护理单元数量不应超过2个,净面积按每个护理单元不应小于25.0m2确定。

2 避难室兼作其他用途时,应保证人员避难安全,且不宜减少可供避难的净面积。

3 应靠近楼梯间,并应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分分隔。

4、应设置消防专用热线和消防应急广播。

5 避难室入口处应设置明显标志。

6 应设置可开启的正向室外窗户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5.5.24A 三层及以上、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含其他建筑三层及以上)的养老设施,应在二层及以上各养老设施内进行疏散疏散。 楼梯间附近设有避难室; 当养老设施设有与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直接相连的开放式外廊、与疏散走廊直接相连的室外平台并满足人员疏散要求等时,可以不设置。 设立避难室[图1]。 避难室内可供避难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2平方米。 避难室可利用疏散楼梯间前室或消防电梯前室。 其他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5.5.24条的规定[图2]。

残疾老年人使用的2层以上养老设施,应当按照核定的使用人数配备简易防毒面具。

三、住宅楼

5.5.25 住宅建筑安全出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高度不超过27m的建筑,当每单元任意楼层建筑面积大于650平方米,或任意门至最近安全出口距离大于15m时,安全门数每个单元每层出口不应少于2个; [图片1]

2 建筑高度大于27m且不大于54m的建筑,当每单元任意楼层建筑面积大于650m2,或任意门至最近安全出口距离大于10m时,每个单元每层安全出口不少于2个; [图2]

3 建筑高度大于54m的建筑,每个单元每层不得少于2个安全出口。 [图3] [图4]

5.5.26 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当每个单元均设有疏散楼梯时,疏散楼梯宜通向屋顶,单元间的疏散楼梯宜通过屋顶连接,门宜采用B级防火门[图1][图2][图3]。 当无法到达屋顶或无法通过屋顶连通时,应设置2个安全出口。

5.5.27 住宅建筑的疏散楼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高度不超过21m的住宅建筑可采用开放式楼梯间; 邻近电梯井道的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式楼梯间。 当门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道客巴巴,开放式楼梯间仍可使用。 [图片1]

2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a building height greater than 21m and not greater than 33m should use closed stairwells; when the doors use Class B fire doors, open stairwells can be used. [Image 2]

3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a building height greater than 33m should adopt smoke-proof stairwells. Doors should not open directly to the front room. If there is any difficulty, the number of doors opening to the same front room on each floor should not be more than 3 and Class B fire doors should be used. [图3]

5.5.28 When it is difficult to disperse the evacuation stairs of residential units and the distance from any door to the nearest evacuation stairwell entrance is not more than 10m, scissor stairwells can be used, but the following regulations should be met: [Image 1] [Image 2]

1 Smoke-proof stairwells should be used.

2 Fire partition walls with a fire resistance rating of not less than 1.00h should be set up between ladder sections.

3 The front room of the stairwell should not be shared; when shared, the usable area of ​​the front room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6.0m2.

4 The front room or shared front room of the stairwell should not be shared with the front room of the fire elevator; the usable area of ​​the shared front room of the stairwell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12.0m2, and the short side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2.4m.

5.5.29 The safe evacuation distanc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regulations:

1 The straight-line distance from the door directly leading to the evacuation corridor to the nearest safety exit should not be greater than the requirements in Table 5.5.29. [Image 1]

Note: 1. The maximum straight-line distance from the door opening to the open verandah to the nearest safety exit can be increased by 5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is table. [Image 2]

2. The straight-line distance from the door directly leading to the evacuation corridor to the nearest open stairwell. When the door is located between two stairwells, it should be reduced by 5m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is table; when the door i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r at the end of the bag-shaped walkway , should be reduced by 2m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is table. [图3]

3. When automatic sprinkler systems are installed in all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e safe evacuation distance can be increased by 25%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this table.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4. The distance from the door to the nearest safety exit of a corridor-style residence should be calculated from the door. The distance of a small staircase can be calculated as 1.50 times its horizontal projection length. [图4]

2 The stairwell should directly lead to the outdoors on the first floor, or an enlarged enclosed stairwell or a smoke-proof stairwell front room should be used on the first floor. When the number of floors does not exceed 4, the door leading directly to the outside can be set no more than 15m away from the stairwell. [图5]

3. The straight-line distance from any indoor point to the door directly leading to the evacuation walkway should not be greater than the maximum straight-line distance from the evacuation doors on both sides or at the end of the bag-shaped walkway to the nearest safety exit specified in Table 5.5.29. [Picture 6]

Note: For loft-type residences, the distance of indoor stairs can be calculated as 1.50 times the horizontal projection length of the stairs. [Picture 6]

5.5.30 The total net width of doors, safety exits, evacuation corridors and evacuation stair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should be calculated and determined, and the net width of doors and safety exits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0.90m. Evacuation corridors, evacuation stairs and first floor The clear width of the evacuation exterior door shall not be less than 1.10m. For evacuation stairs with railings on one side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a building height not exceeding 18m, the clear width shall not be less than 1.0m. [图像]

5.5.31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a building height greater than 100m should be provided with a refuge floor, and the setting of the refuge floor should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refuge floors in Article 5.5.23 of this code. [图像]

5.5.32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a building height greater than 54m, each household should have one room that meets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Image]

1. It should be set up against the exterior wall and should have openable exterior windows;

2 The fire resistance limit of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walls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1.00h. The door of this room should be a Class B fire door, and the exterior windows should have a fire resistance integrity of not less than 1.00h.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