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设计 > 产品设计的要素包括-《设计》专访|王茜:巧妙利用现有资源也可以进行很有创意的社会设计实践
2023
08-08

产品设计的要素包括-《设计》专访|王茜:巧妙利用现有资源也可以进行很有创意的社会设计实践

ⓒ专访:李野、李杰

ⓒ 专访:王茜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临时)、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茜,副院长(挂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日本千叶大学融合科学技术研究所博士、设计顾问主持苏州同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横向项目“人工心脏穿戴配件及控制器设计”,协助公司开发安全舒适的装载人工心脏的穿戴配件电池和电池,包括外出时使用的外出包和睡觉时穿的衣服。 睡袋,洗澡用的防水淋浴包,在家穿的家居包。 目前已投入批量生产。 作品《智慧产房》、《智慧儿科病房》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奖。

《设计》: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并实践社会设计的?

王前:2021年我将回到中国,在日本千叶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渡边诚教授和小野健太教授。 回国前夕,我完成了答辩,并与小野健太先生讨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其他话题。 小野老师经常在他的课程中和我们讨论人类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他将带领我们回顾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变化,并将带领我们比较人类社会和动物的生存等等有趣的话题。 在实验室的学习和生活中,小野先生也注重从设计师的角度完善实验室的“社会生态系统”。 他曾为了解决实验室成员之间缺乏相互了解的问题,发起了“午餐随机配对”活动。 。 与小野先生的每次谈话都像是一场头脑风暴。 我能感觉到他对人类的未来深切关心,他不断地启发学生应该做什么。

回国后产品设计的要素包括,应中央美术学院周子书先生的邀请,并在我院院长张明的建议下,参加了周子书老师主持的全国高校社会设计联合课程。紫叔又联系了南京市一江门街道周新平书记。 周新平书记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我就开始带学生走进社区做调研。 2022年,周老师组织了“社会设计在中国”系列公开课,我感受到了国内学术专家学者参与社会设计的热情。 今年是我进行社会设计的第三年。 通过社区走访,我了解了各个群体的困难和需求,了解了我身边生活圈中发生的事情,也因为深入调查,了解到了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 这似乎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参与社会设计让我感到安心,因为无论从设计研究环节还是设计实践环节,我都是在为身边的人做活动,能够理解、关心、改变身边的人和事。 我不需要想象用户,因为用户每天都在我身边; 参与社会设计给我带来了成就感,因为我周围人的生活环境因我们的行动而改变。 无论设计实践是否成功,都是关于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这是我参与社会设计之前从未有过的感觉。

设计:社会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如何体现社会设计的价值?

王倩:我认为社会设计是一个由物、人、组织、文化、政治等层面相互重叠而形成的复杂系统。

社会设计的价值也体现在这些层面。 我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产品设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评价体系,比如良好的人机关系、良好的用户体验等。但是,我认为社会设计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因为视角、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利益需求各不相同,通常社会设计在实践的初始阶段无法考虑到各个相关利益群体的要求,这使得社会设计的价值难以评估。 但正因为如此,社会设计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独特价值,那就是它可以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运作吉祥物,同时尽可能地考虑到所有社会阶层和群体的需求,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这也是社会设计的魅力所在。

《设计》:您如何理解社会设计? 工业设计与社会设计在实践中有何关系?

王倩:我在日本千叶国立大学读研究生时,深入接触过服务产品设计,完成过多个企业项目。 在我看来,服务设计最初更多的是服务于商业项目,但正是因为服务于商业项目,其价值以商业利润来衡量,所以诞生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法和工具。 社会化设计通常不以商业利润为目的,也没有自己专有的设计方法和工具。 更多的是借鉴社会学和设计的交叉融合研究来解决问题。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尝试从服务设计的角度来解决社会设计问题,这表明社会设计虽然不同于服务设计,但亟待探索一些有效的设计方法和工具来完善理论体系。尤其是在不同国家的行政体制和文化体系下,更需要融合当地元素进行探索和尝试。 ‍

《设计》:您认为工业4.0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设计和社会设计师?

王前:工业4.0时代,由于机器和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多便利,解决一些重复性、机械性、相似性、模式化问题,先进技术成为人们工作的有力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个人的创新能力——突破固定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工业4.0时代的教育绝不是传授现有知识的教育,而是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教育。 因此产品设计的要素包括,在工业设计4.0时代,我们需要能够创造新知识的社会设计师。

《设计》:如何开展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王倩:我想到去年我带领学生做的一个社会设计小实验——以海报设计的形式,劝阻老小区居民乱扔垃圾。 根据相关规定,物业已拆除小区内的移动垃圾桶,但由于小区内空间有限,没有空间设置垃圾分类站,因此物业在收回移动垃圾桶的同时并未安装垃圾站。垃圾桶,导致小区居民步行30米外的垃圾站处理垃圾,引起居民不满。 因此,居民们仍然每天在原来放置垃圾桶的空地上乱扔垃圾。 这是一起典型的管理制度与居民需求相矛盾的事件。 根据这种情况,我带领一班学生制作了一批海报,希望从共情和艺术感染的角度劝说居民停止乱扔垃圾。 然而,海报张贴几周后,乱扔垃圾的现象仍然有增无减。 因此,我曾经断定,我们的艺术共情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在社会设计的实践中就像是挠痒痒,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直到我贴了一张模仿鲁迅语气的海报,“要么你拿个桶把垃圾放在这里,要么你把垃圾扔到别处,到有垃圾桶的地方。” 自从张贴海报后,乱扔垃圾的数量急剧下降。 虽然乱扔垃圾的行为没有完全制止,但仍然规范了一些人的行为。 从这件事中,我受到启发,要唤起周围人的社会责任感。 有时依靠一般的同理心是没有用的。 需要找到微妙的心理契合,通过搞笑、幽默甚至自嘲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共鸣。 也许社会设计师的有趣灵魂就是一种魅力,能够激励周围的人加入到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社区的建设中来。

《设计》:如何构建公民自愿参与、参与者参与的有效模式?

王茜:“对工作有极大的热情”是我在接触过的实践社会设计师中发现的共性; 居民愿意参与社会设计活动的共性。 在我看来,这些特征在组织参与者的过程中提供了信息。

《设计》:如何考虑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理念来构建有效的社会设计活动?

王谦:对此卡通形象,我们团队学习了日本地域文化振兴的调查方法和概念推导方法,就是从“地、产、人、文化、风景”五个方面总结当地的亮点和宝藏。 ”。 文化和传统文化观念都包含在这五个方面。 同时结合经济产业、人类需求、景观资源的思考,使其能够更全面地思考、更有效地构建社会设计活动。

“设计”:2022年最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中,设计成为交叉学科类别一级学科(可授予工程、艺术学位)。 跨学科学科的认定是否会直接影响社会设计的影响力?

王倩:这样的调整有利于设计科学的发展。 如前所述,当前中国的社会设计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法论设计工具,其原因在于缺乏实证研究。 在国外,服务设计、用户体验、设计心理学等方法论论证的研究大多是由工程背景的研究人员完成的,艺术与工程的交叉在国外早已有先例。

《设计》:过去三年的重大社会变革对社会设计产生了哪些影响? 您个人的社会设计理念/实践方法有变化吗?

王倩:我的社会设计经历是从2021年开始的,到现在还不到三年。 起初,我和我的团队更注重保留附近的老企业和老工匠的问题。 后来因为疫情反复,很多年轻人失去了工作,所以我们把目光转向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设计》:国内外印象最深的社会设计项目有哪些? 该项目的哪些品质吸引了您?

王茜:我非常喜欢“酒吧街”这个项目。 “酒吧街”是日本的一个社区。 它巧妙地重组了当地的商业资源,让商户晚上来到街上开设酒吧式交易,并组织成“节日”。 老商业街在夜生活中展现出不一样的活力。 在酒吧式的商业中,店主可以像朋友一样与顾客聊天讨论产品,顾客可以像逛夜市一样同时消费多个商店的食物。 这个项目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投入,而是暂时重组商业资源,利用销售行为中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来增加人情味,提升购物体验。 目前国内管理者对于社会设计的看法是“整治公共环境”和“做慈善”。 社会设计实践。

图1 日本“酒吧街”项目

《设计》:请分享一个您参与过的社会设计项目。

王倩:南京回龙桥社区是位于南京城北部的一个老住宅区。 小区路口有五个小摊位,提供钥匙配发、缝纫、自行车修理等服务,城北沿街还有各种友善小吃、餐馆、菜市场。 、维修电器、定制门窗、药店等店铺一应俱全。

从社会设计和艺术创新的角度,在理解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国集团大会上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大会上,我们结合社会设计民主化和协同建设解决社会问题的服务体系研究方法,梳理了当前完善和建设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设计要素,分析了基层社会治理领导者、基层社会治理治理执行者、社会管理参与者、公众和弱势群体等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挖掘基层社会治理领导者、基层社会治理执行者、社会管理参与者、公众和弱势群体等的需求,并基于美学、管理、文化、商业进行综合考量。 以社区设施产品设计、社区文创产品设计、社区服务设计为设计手段的社会设计创新方案,通过小规模的设计,为民众和社区提供创新、促进沟通、关爱、绿色的设计。原型设计、用户测试、迭代和改进设计解决方案。

图2 设计目标思维导图

图3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社会创新设计团队在社区5个小摊位研究搭建草图模型

在街道调研工作中,设计团队采用了设计研究中常用的观察、访谈和角色扮演的方法(图4)。 首先,运用观察法从土地、生产、人文、风景五个方面总结了街道的亮点。 在观察社区的同时,每位学生手绘了社区亮点地图(图5),然后总结出具有社区特色的街道名片,确立了初步的设计方向(图6)。 然后通过访谈的方式,总结老工匠、商人、居民对社区的期望以及目前面临的障碍,总结关系图,导出进一步的设计方案。 还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队员扮演社区主要居民群体——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30-45岁的青壮年人。 其中,扮演老人角色的成员腰部、肘部负重,模拟老人弯腰、拄拐杖的身体状态,完成多项任务,由组内学生观察记录。 完成民族志记录表、用户旅程图,最后总结街道情绪曲线热图(图7)。

图4 研究过程

图5 闪点图

图6 街道名片初步推导及设计方向

图7 街道情绪曲线热图(年轻人视角和老年人视角)

团队成员以振兴街头商业经济为目标,进行了流动摊位车的设计。 帮助街头工匠主动扩大工作面积,把原来的“坐等生意上门”变成“主动拿生意”。 工匠可以进入社区小程序,社区居民在App上提交需求,工匠据此规划工作时间,提高效率。

图8 HOMO移动展位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作者:郭士豪、敖新月、佟子婷、曾子荣、黄家谦、欧阳文博;指导教师:王谦、张明、何小友)

《设计》:对于刚刚开始或打算投身社会设计的人,您会给他们什么建议来帮助他们顺利开展社会设计实践?

王倩:目前,社会设计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规模的产业。 大多数城市和地区没有完整的行业标准,大多数进行社会设计的公司暂时是非营利性的。 我建议想投身社会设计的同学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实习和工作过程中的权益。

《设计》:您希望您的毕业生未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如何践行设计的价值?

王倩:社会设计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理论,在中国语境下还没有形成应用模式。 希望毕业生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基层社会治理领导者、基层社会治理执行者、社会管理参与者、公众和弱势群体在工作中的艺术文化需求,构建民主化、协同化的服务机制。 着眼现在和未来,以设计服务民生,探索中国语境下社会创新设计的新文化、新内涵。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