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月25日凌晨,该图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 图中用“太极”元素展示了不同配体之间对大麻素受体CB2和CB1阴阳平衡的调节关系。 (此图为刘卓佳所画)
以盘古创世为代表生命的开始,以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微环境诱导的造血干细胞的迁移过程,以唐老师的故事讲述免疫细胞“降魔”之旅。桑的藏传佛经……看到这些插画,你是不是感觉灵光一闪? 是的,严谨的科学发现和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文化典故就这样无缝地连接在一起。
《柳叶刀》:中西结合。 巧妙地将中国龙和英国龙连接起来,画出相应的病原体分布和症状。 (此图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这些精美的插图伴随着中国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多次登上《自然》、《分子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封面。 中国原创科研在世界舞台的频繁亮相,使得浓厚的“中国风”在国际学术出版界日渐流行——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以来,约有15幅含有中国元素的插画出现在各类出版物中。出版物。 多次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封面。
这些用中国元素讲述科学故事的插画是谁创作的? 记者多方询问发现,如此大胆的创意,有的是科学家的业余创作,更多的是一个小众专业群体——科学插画师的创作。
顶级科学期刊频频带来“中国风”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王刚是国内较早尝试的人之一。
2012年,当时还是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的王刚用一幅中国剪纸插画《双龙戏珠》表达了自己的最新成果:由双螺旋DNA包围的圆圈,两条中国传统龙的身上分别写有“Mediator”和“Spliceosome”。 他们互相看着对方,玩弄中间的RNA“珠子”。 只有经过“双龙”雕刻后,RNA才能完美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如果“珠子”加工过程中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发育异常、肿瘤等疾病。 最终,这幅画被选为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分子细胞》的封面。
《分子细胞》:两条龙戏珠。 中国两条龙指的是调节RNA选择性剪接的两种大型蛋白质复合物(火珠)。 (此图为赵家峰2012年设计绘制)
对于科学家来说,一篇论文被权威学术期刊选为封面文章插画设计论文总结,不仅是学术界的肯定,也是一种荣誉。 只有科研成果足够优秀,才能登上杂志封面。 因此,当收到杂志编辑邀请准备封面插画时插画设计论文总结,几乎所有科学家都有创作一幅独特插画的热情和冲动。 “如果能用自己的文化符号来表现出来,那就更值得骄傲了。” 王刚说道。
“属于中国的就是世界的”。 王刚表示,这种创作冲动体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情怀和信心。 一般来说,期刊的封面插图是由论文作者提供的,因此作者在图片的呈现上有很大的发言权。 因此,中国科学家在构思封面插画时,很自然地想到了从小接触到的中国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
长期从事科学插画创作的插画家陈梦洁告诉记者,有些科研人员会特意要求她用太极、水墨山水等中国元素来绘制封面图像,作为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典故众多,表现形式多样,想象空间广阔,深受很多外国人的喜爱。”王刚说。
不过,这些“中国风”插画最终能否登上封面,还要看期刊编辑的最终决定。 每期杂志出版前,编辑都会邀请几位论文有足够分量的作者提供替代封面插图。 最后将选出其中一篇作为封面,相应的论文将成为当期的封面论文。
虽然杂志编辑的个人喜好会决定一张插图的最终命运,但论文作者会尽力提供一张既能体现结果的学术价值卡通形象,又具有足够的艺术表现力的插图。
《自然》:青花瓷镶龙,龙绕神舟。 聚焦中国科学话题,探讨中国科学腾飞。 (此图来源于网络)
要创作出这样一幅兼具科学与文化内涵的插画,必须具备专业的绘画技巧。 这与论文所附的几张图表不同。 它涉及创意解读、美学设计,甚至文化内涵的传递与表达,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近年来,随着中国研究者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越来越多,出现在顶级杂志期刊封面的机会也随之增加,插画创作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科学插画师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的存在正逐渐受到关注。
没有“科学墨水”,很难画出科学插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来找陈梦洁创作封面插画。 她承认自己不知所措,但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手,因为中国懂科学的艺术家太少了!
与大多数插画师接到订单的方式类似,科学插画师也是按照“订单制”进行工作,即需求方提出需求、想法,甚至初步的想法和概念,插画师在其中不断充实和丰富。图片形式。 完整并最终显现。 不过,与其他类型的插画相比,创作科学插画首先必须了解科学家的想法和意图,这需要插画师具备相当高的科学素养。
《自然医学》杂志的封面图片。 画面以写意抽象的风格构建了地图、肠道、菌落和人物,表达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其区域分布差异。 (此图由石天行设计绘制)
“比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细胞膜画成一个圆球,因为从微观角度来看,细胞膜是磷脂双分子结构。” 陈梦洁表示,这只是最基本的常识,因为封面插画展示的是科研人员最新、最新的研究成果。 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了解前沿的研究成果,光是理解它们就需要很长时间。
事实上,从事插画创作只是陈梦洁的爱好。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 她接受了八年的医学教育,并从事临床实践多年。 她是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 该领域的专业人士。 即便如此,在为科研人员绘制封面插画的过程中,她仍然需要大量的沟通、理解和转码。 创作一幅插画往往需要数百甚至数千次微信交流。 正因为如此,中国第一批科学插画家大多来自理工科、医学界。 他们主要是既懂技术又擅长绘画的记者、医生或科研人员。
很多时候,科学追求的简单性和严谨性与艺术创作的发散思维是相冲突的。 插画家常常需要尝试在科学内容难以运用的地方“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 有时,他们必须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反复权衡,才能把握表达的恰当性。
这可能是创作科学插图时最深思熟虑的部分。
今年年初,专业科学插画家刘卓佳受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院刘志杰课题组邀请,为他们即将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创作封面图片和插图。
“研究团队能为我提供的只是两种蛋白带结构。” 刘卓佳说,从视觉上看,它们只是几个颜色不同的螺旋线。 经过与科研人员的深入交流,刘卓佳大胆运用代表阴阳平衡的太极元素来论证蛋白质受体之间的调控关系。 这让科研人员非常喜欢,《细胞》杂志也很喜欢这张附图。
设计封面对于插画师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刘卓佳告诉记者,封面插画一定要醒目,让读者感觉眼前一亮。 设计之初,她从不同角度勾勒出蛋白质结构,并从数十种方案中找到了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方案。
接下来,刘卓佳要考虑如何用色彩来让画面不单薄,同时又不至于太艺术化。 她坦言,“得体”是科普插画创作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 “如果作品能够兼具艺术性和准确性,那自然是最好的,但科学插画中最重要的往往是准确性。” 刘卓佳说,他的创作总是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走钢丝”,看似简单。 平衡的过程是对插画师审美和科学判断力最苛刻的考验。
刘卓佳为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院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设计绘制的封面插画。 该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25日凌晨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 图片描绘了大麻素受体CB2和CB1与小分子AM10257的结合,以及外周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艺术展示。 然而这张照片并没有被Cell接受。
为了呈现理想的艺术效果,刘卓佳首先使用动画软件绘制了两种蛋白质结构的三维版本,并为蛋白质中心的小分子添加了发光效果,然后与大面积组合显色性以体现其美感。 ,最后用优雅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细胞的轮廓,增强画面的灵动感。 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遗憾的是这张封面图片没有被杂志选中使用。
纵观整个过程,插画师如果没有多年的专业训练是很难完成这个创作过程的。 由此可见,科学插画师的入门门槛较高。
因此,绝大多数科学插画家都接受过研究生以上的高等教育。 刘卓佳,专业科学插画师,曾在美国佐治亚大学和奥古斯塔大学学习科学插画和医学插画。 据她介绍,目前美国只有5所院校设立了相关专业。 “我们需要接受非常系统的专业培训:绘画技巧、绘图软件等艺术课程是必修课,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等基础科学课程吉祥物,甚至植物学、动物学、海洋生物学也是必修课。”
使用石墨和 Photoshop 软件绘制的犬前肢的肌肉组织和骨骼解剖结构。 (刘卓嘉作画)
刘卓佳表示,除了专业课外,还要做大量的实践。 例如,为了画出肾脏的解剖图,学校会安排他们观察猪肾的解剖; 为了画出昆虫的“肖像”,他们必须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昆虫腿部的各种微小结构……
在这种训练下培养出来的插画家不仅掌握了绘画技巧,而且还具备了从哲学上理解科学之美的能力。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通过作品表达出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艺术之美。
这样的专业科学插画家目前在世界上是稀缺的。 据权威行业组织美国医学插画家协会统计,全球职业医学插画师仅有2000人左右。 国内相关人才的培养几乎是空白。 无论是医学院还是艺术学院,都没有相关专业。
优秀的科学插画,一张图值几千块钱
到目前为止,科学插画师仍然是一个小众职业,但需要他们的地方越来越多。 除了科学家的封面插图外,他们的创作也受到医学生、医生、教师甚至公众的需求。
为什么是这样? 陈梦洁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有一次,她要给一个病人做甲状腺切除手术。 病人问她:“甲状腺在哪里?” 陈梦洁想了想,最后画了一张草图给病人解释。
“总不能把血淋淋的手术照片给病人看吧?光靠解释,病人很难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画图或者借用3D模型。” 陈梦洁表示,为科学家创作封面插画,只有科学插画家才存在。 意义之一是科普市场对科普插画、医学插画、医药原理图等科学插画的需求更大。
该图介绍了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脏。 选自上海科技馆2017年推出的《人体透视系列》,一套六册。 内容大纲由上海科技馆提供,周书阳、陈梦洁、胡梦娇、冯启星等多位医学插画师展开设计并完成图纸。
起初,陈梦洁只是凭借自己的绘画技巧,帮系里手绘一些学术插图。 渐渐地,她意识到手绘不足以创作科学插图。 “三维渲染、艺术渲染等技术需要使用各种绘图软件。” 她说,为了完成一幅科学插画,有时需要使用四五种不同的绘图工具,这些都需要学习。
目前,优秀的医学插图在国内并不多见,就连很多专业书籍的插图也不时出现专业或常识性错误。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科普市场值得深入发展。 然而,科学插画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提高大家对科学插画价值的认识。
目前,一个专业的科学插画师创作一幅精美的科学插画的市场价格在几千元以上,这让很多从事科普服务的出版机构为了控制成本而望而却步。
不过,陈梦洁认为,随着公众科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优质科普作品的需求肯定会增加。 为此,她和朋友创立了“一目实验室”,探索生物医学可视化的发展和创新。 除了创作插画之外,他们还举办培训班,帮助艺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也教医学或其他科学专业的学生如何使用各种绘图工具。
刘卓佳现为上海科技大学创意艺术学院创意美工作室视觉工程师。 当学校需要为老师们的最新科研成果拍摄科普视频时,懂艺术又懂科学的她成为了制作人和科研人员之间的“纽带”。 同时,她还将参与科普视频插画、图表、动画等素材的创作。
“只有我们有足够多的专业人士,才能让科普界关注到我们的存在。” 陈梦洁表示,科学插画的需求其实是巨大的,这是一片值得培育的蓝海。
Frizzled4 蛋白质结构图。 插画师特意为该蛋白画了一个眼球,以展示Frizzled4蛋白在视网膜血管再生等方面的功能。 (此图为刘卓佳设计绘制)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en.nuanque.com/chahua/23029.html
- 转载请注明: nuanquewen 于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 发表
- 文章或作品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本文之内容为用户主动投稿和用户分享产生,如发现内容涉嫌抄袭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站转载之内容为资源共享、学习交流之目的,请勿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