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天津大学建筑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开拓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建筑行业领军人才。实践能力,以及具有学术创新和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 是本学科的高层次研究人才; 在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研究、可持续建筑环境等方面享誉国际。 是中国建筑教育领域领先的大学之一。 建筑学科师资队伍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和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科研经费和教师人均科研成果在中国建筑院校中名列前茅。 建筑学科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建筑专业素养。 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荣获冠军,成绩在国内院校中名列前茅。 他们得到了社会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在国际合作研究和教学层面,我们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网络,与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实现了深度合作世界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在海外享有较高声誉。
(二)发展历程
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系之一。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 1954年表情包设计,天津大学建筑系成立。 1997年,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1991年,首批以优秀水平通过建筑专业教育评估,所授予学位得到国际认可。 2007年成为第一批建筑学国家重点学科。 2011年,建筑学专业获得国家首批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 天津大学建筑学科拥有一级硕士学位(学术型和专业型)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专业。
80多年来,有多位著名建筑师和著名建筑教育家在天津大学建筑系任教。 新中国成立前,有中国第一部西方建筑史中文教材的主编沉力源先生,著名建筑家张波先生,曾是中国建筑史上重要建筑的设计者。人民大会堂。 原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卢胜先生、中国建筑史教育奠基人之一冯建奎先生、中国城市规划先驱沉玉林先生、建筑教育家童鹤龄先生、胡德君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先生以及著名建筑师聂兰生先生、黄维军先生、邹德农先生、建筑技术领域先驱沉天行先生著名建筑史学家王启恒教授均长期在建筑系任教。 由此,不空谈,严谨务实成为天津大学建筑教育的初衷,形成了深厚的教育传统,并在天津大学建筑系国内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三)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设计方法论、本土建筑创新、建筑类型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等。
可持续建筑环境设计与理论:系统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生命周期评估和优化设计; 富有生产力的城市; 旧城生态改造; 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等
传统聚落研究及建筑遗产保护:长城聚落研究、海防军事聚落研究、传统要塞聚落研究等。
基于环境行为的建筑设计理论:健康建筑设计、居住与人居环境、建筑使用后评价
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参数化设计方法、交互式建筑设计方法、智能建造、城乡建筑环境空间分析与设计方法
(四)主要成果
天津大学建筑系向全国乃至世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世界建筑学专业大学排名,担任行业领军人物。 毕业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凯、科学院院士段进、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景良、崔凯、张杰、周凯、李兴刚、郭建祥等.,以及三名“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 近年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馆(水立方)、G20峰会主会场、北京南站、冬奥会速滑馆、北京大兴机场、等都是天大建筑毕业生主持或设计的项目。 。 师资队伍中有首批全国教学名师王启恒,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获得者张琪、张玉坤、孔宇航等。
建筑系始终坚持发扬长期以来的传统优势,同时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 负责《建筑设计资料集》和国家注册建筑师培训教材的编写,负责编写20余项国家和地方规范、标准。 在全国建筑院校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人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量名列前茅。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社会科学重大项目5项。 建筑系教师直接参与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会、四川汶川、绵阳灾后重建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审查和咨询并承担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大型重点项目。 数百项科研项目和各类工程设计项目已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 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等国家级设计奖项20余项,省部级奖项100余项,亚洲建筑协会金奖等国际奖项6项奖。
建筑系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名课思政名师。 已有9人荣获建筑教育奖,为我国建筑学科发展发挥着持续引领和示范作用。 。 建筑学被批准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五年来,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部级一流课程6门。 出版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14部,获首届国家优秀教材荣誉之一。 建筑学科人才培养的“天大范式”在国内发挥了引领作用。
建筑学科拥有国家外国专家局资助的“低碳城市与建筑创新智造基地”,并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等2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合作、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 学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建筑遗产保护、可持续能源等领域开展了合作。 具有较强的跨学科合作保障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2023年QS全球建筑与建筑环境学科排名位列全球第30位,学科声誉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建筑系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组、建筑技术研究组、智能化设计与施工研究组三个科研团队。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团队
建筑史与理论研究团队承担中外建筑史、中国古建筑测绘、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传统建造技艺、建筑文化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历史悠久的中国古建筑测绘课程,多门课程荣获国家级和天津市级精品课程。
(1)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历史、图像学、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现代工业遗产研究与保护; 古建筑信息采集; 中外建筑文化比较等
(2)主要成果:出版专着20余部,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中国古代建筑建筑文献资料汇编与数据库建设》、《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我的祖国”,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持科研基金项目10余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清代建筑家族风格及其建筑图画综合研究”。 同时,依托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编制了文物建筑测绘规范。 2008年获批建立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研究重点科研基地(天津大学)。 2010年获批建立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989年,古建筑测绘获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古建筑测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中国古代建筑测绘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王启恒教授于2003年荣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奖(建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奖,2008年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中国建筑教育最高奖)。 徐苏斌教授荣获2013年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跨学科图书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2011年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和建筑史学会奖,这是日本建筑界的最高奖项,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外国研究员。
┃施工技术研究团队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研究组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由著名建筑物理学家沉天行教授创办。 它是我国最早开设该专业的大学之一。 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第一个建筑工程学科。 技术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1)研究方向:依托天津大学建筑物理传统优势,以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质量、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数字化分析与测试为主要内容,综合考虑健康、节能、环保、生态。 以效果为特色,目前有低碳城乡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城市热环境与建筑节能、建筑光环境与城市照明、城市噪声控制与厅堂音质四个主要教学科研方向。
(2)主要成果:教师涵盖建筑技术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康健教授、马辉教授领衔的建筑声学方向,王立雄教授、但锐教授领衔的建筑光学方向,建筑光学方向由刘刚教授领衔,建筑热工与节能方向由朱力教授领衔。 学院教师围绕双碳、健康中国、遗产科技保护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形成了一支以国际领军人才为核心、重要师资队伍。学术影响力为骨干,拥有一批以高层次青年人才为主的完整的教学科研队伍。
拥有天津市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建筑环境与能源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可持续城市与能源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亚太经合组织(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等4个省部级单位。 还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全尺寸可调节低碳建筑实验舱ip形象,为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高水平的支撑平台。
建筑技术研究团队成立7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解决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建设中出现的复杂科技问题,承担了数十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该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设计公司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主持编写了《建筑能源》等国家规划教材效率”,每年发表SCI高水平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十余项。 研究成果应用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并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奖励。 中国建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照明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照明学会设计奖一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和设计奖。
┃智能设计与施工研究团队
天大建筑结构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天大建筑系成立之初。 从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天津金谷大学建筑系到天大建筑系的成立,天大始终重视建筑知识和实践的教育。 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立“建筑学教研室”,负责建筑结构学的教育教学。 在新时代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建筑教育培养“设计建造一体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学院在原数字化研究中心和建筑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智能设计与建造研究所,是学院智能设计与建造实践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平台。
智能设计与建造研究团队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工科通识课程、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制图、建筑结构选型、低能耗建筑设计实践、建筑技术与生态建筑策略等在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还负责本科三、四年级数字专题等设计课程。
(1)研究方向:引进智能化设计与施工的理念和方法,依托新型工程建设平台,重点研究“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智能化技术。 主要研究参数化设计方法、交互建筑设计方法、智能建造引导的装配式设计、城乡建筑环境空间分析与设计方法; 现代竹木结构建筑设计等
(二)主要成果:智能设计与建造研究所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实验员1人。 教学研究人员均具备前沿理论知识、创新研发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具有丰富的建筑设计教学经验和施工实践教学经验。 荣获教学成果奖三项、双一流精品课程、数十项国际国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奖和大学生征文比赛奖、十多项省部级勘察设计奖、总冠军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大赛。 。
研究团队拥有独立的“智能设计与建造实验室”,目前拥有库卡机械臂、建筑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板材激光切割机等智能设备; 刨、刨、带锯、台锯等机械加工设备和吊车、叉车等各种施工、搬运设备,可以为“设计施工一体化”实验和各种施工教学提供充足的硬件支撑。 实验室还为建筑学院参加多学科的各类建筑实践竞赛提供技术支撑,提出多种新型建筑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为推动建筑技术和教育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致力于改善建筑教学实践不足的问题,推动建筑教学体系的智能化转型。 发起并完成了“Scutoid馆”、“根据物质条件量身定制的数字木结构”、“褶皱”、“天甲会议”、“模块”、“轻型木结构体验舱”等建造实践; 并参与学院组织的多学科合作、校企合作、国际联合实践教学项目,包括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大赛、夏木堂少儿教学厨房等,通过这些建设活动,学生的全过程培养建造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能够运用工程建造思维设计建筑、解决社会问题。
天津大学校园建筑网上云展厅: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en.nuanque.com/jianzhu/20669.html
- 转载请注明: nuanquewen 于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 发表
- 文章或作品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本文之内容为用户主动投稿和用户分享产生,如发现内容涉嫌抄袭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站转载之内容为资源共享、学习交流之目的,请勿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