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通讯,“问了‘你在吗’之后,一定要赶紧说点什么,否则对方会有一种灾难或丑闻即将来临的恐惧感。” 一组以《现代微信聊天基本礼仪注意事项》为主题的漫画,最近几天在网络上热传,网友纷纷表示看完镜头后想想都觉得无比恐怖。
当微信越来越深入地融入生活时,其区别于电话、短信、BBS、QQ等其他社交工具的特性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沟通方式,新的社交礼仪也因此诞生。 如何在微信中礼貌地聊天? 微信中哪些行为会引起焦虑? 微信让沟通变得更便捷还是更复杂?
这组漫画的作者“小林”林迪欢表示,创作它们的初衷是为了反映都市人的焦虑情绪。 洞察人际关系的熊泰兴对此持乐观态度,因为微信拯救了一群社交恐惧症患者。
“保证先不使用表情符号”
小林感悟:表情包现在使用得非常频繁。 比如最著名的就是捂脸笑哭。 据说2017年被使用了303亿次。我的理解是,当一个人使用模因时,对话已经到了比较尴尬的阶段。 因此,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说法——“保证不先用表情包”。 当大家都觉得无话可说,又不好意思仓促结束的时候,可以使用表情包。 一旦你开始使用表情符号,谈话就会尴尬而礼貌地结束。
熊泰兴解读: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一周之内,我朋友圈只用表情发评论,工作群以外的其他群也只用表情聊天,而且全部用的是微信自带的表情符号。 。 事实证明,表情包可以承担除业务之外的大部分事务。 其实微信上的业务事情并不多,所有的业务事情都是通过打电话解决的。 微信表情足以解决大部分情感交流。 也就是说,如果是一群确实无法使用文字的特殊人群,他们也可以通过表情符号与人进行情感交流,这实际上是方便了沟通。
“问了‘你在吗’之后,请你快点说点什么吧”
小林的见解:与QQ不同,微信取消了在线的概念。 微信一直在线。 这种新的设置带来了新的礼仪。 根据时代、软件、媒介的不同,我们的社交礼仪也会发生变化。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领导、长辈或德高望重的长辈问“你在吗?”,我会回答。 如果同行或朋友问“你在吗?”,我会半开玩笑地回答“告诉我一些事情”。 如果远处的人问“你在吗”,我一般不会回答。
熊泰兴解读:很多人不喜欢看到别人问“你在吗?” 事实上微信流汗的表情包,《你在吗》是QQ时代的遗物。 QQ有几种状态:在线、离线、忙碌、隐身。 因此,在QQ时代,如果你想看看对方是否在线,你会礼貌地问“你在吗?” 表达“你现在方便说话吗?” 其实这种询问方式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问题。 它是否会伤害我们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解释。 一般来说,问“你在吗”的人关系比较疏远,暗示自己在委托别人做事,很可能会造成一种痛苦。 尤其是问了“你在吗”之后,又久久不说话,也许你只是在等待对方回复,但对于被问的人来说,却有一种“等待第二次开机击中”的不为人知的压力。地面”。
“发言前请先征得同意”
小林感言:我个人从来不使用语音。 当值得倾听的人发出声音时,我会将他的声音转换成文字。 但如果普通话不好,转换不成功,那我就放弃了。 虽然我讨厌语音,但是微信语音有一些特殊的用途。 例如微信流汗的表情包,如果你想测试对方是否关心你,你可以发送语音60秒,前55秒不说话,最后5秒说话。 如果对方听完后能够回复你,说明对方很关心你,你可以尝试一下。
熊泰兴解读:在发言之前,最好考虑一下身份是否合适。 如果下属向领导汇报工作,乙方向甲方汇报进展,晚辈向长辈打招呼,最好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阅读速度比听东西快,而微信语音无法快进,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 有些人缺乏口头表达能力卡通人物,会造成声音中出现大量“水词”,所以还是老老实实打字比较好。 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开车,或者手受伤了,应该先向对方解释清楚卡通形象,然后再说话。 朋友之间,最好互相理解。 如果知道对方不喜欢声音,就应该尽量避免。
“道完晚安,认真玩朋友圈”
小林的见解: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会带来一些新的礼仪。 互相道了晚安之后,在朋友圈里遇到这样的事,还是很尴尬的。 还有,在别人的朋友圈下评论、聊天,会让人产生删除这个朋友圈的冲动。
熊泰兴解读:一般来说,在微信上互道晚安并不意味着马上就睡觉,而是不方便聊天。 在朋友圈里见面最好的办法就是视而不见,因为这并不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有几种情况可能会引起不适。 例如,恋爱关系中的年轻人非常关心对方,在彼此的社交互动中所占的比例也很高。 这时就会产生一种嫉妒心,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还有一类中老年人,刚接触微信,特别关注朋友圈的点赞。 这两者都属于线下嫉妒心理向线上的转移。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那么重视微信朋友圈。 时刻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公关活动,一个展示表现、合作和成就的场所。 它具有了商务人士的性质,不再是纯粹的社交场所。
戏外谈微信谈焦虑 小林:焦虑是现代都市人的常态
创作《微信礼仪》漫画的灵感来源来自于林迪欢的生活:“我花了很长时间收集素材,有时看到有趣的东西就赶紧写下来。这些总结当然是片面的,总有一些一些特殊情况,当材料和想法到位后,真正转化为图像是相当快的,大约半天左右。”
作为中国第一批网民和网页设计师,我见证了中国人网络生活从聊天室、BBS、MSN、QQ到微信、电脑、平板、手机……载体的变化。带来了社会变革。 现在中山大学任教的林迪欢每天与年轻人打交道,经常能感受到人际关系中微妙的波动。
“微信有很多便利,但24小时在线,这让很多人感到压力和焦虑。” 林迪欢认为,焦虑是现代都市人的常态,而移动互联网则加剧了这种情绪的蔓延。
“你在朋友圈里看到你的发小经常出席北京的高端论坛,和大佬们有说有笑,你就感到焦虑,害怕自己被同龄人抛弃。但事实上,你发小并没有别在你的朋友圈里这么说,他没有买房,也没有北京户口,所以他也着急。”
林迪欢有13000个微信好友,但每天只在固定时间查看微信信息。 他同意微信让沟通变得更方便,但发现很多人并没有因为沟通的便利而变得更快乐。
“古代谈恋爱就靠书信,一封信寄了两个月才收到。现在古人用五年谈情,现代人用微信三个小时,缺了一些微妙的美。”
熊太行:微信拯救了一群社交恐惧症患者
熊泰兴对微信持乐观态度:“我认为微信拯救了一群有社交焦虑的人。”
“据说台湾著名学者尹海光先生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打完电话后就会大汗淋漓、虚脱、坐在沙发上。” 熊泰兴认为,包括微信在内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让世界变得更糟了一点。 更加宽容。
“以前,打不通电话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社交障碍。现在,不想打电话,可以在微信上打字,沟通变得更容易。以前是通过微信来实现的。”叫出租车、订桌、送餐,现在都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来解决。”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wen.nuanque.com/biaoqingbao/7365.html
- 转载请注明: nuanquewen 于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 发表
- 文章或作品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本文之内容为用户主动投稿和用户分享产生,如发现内容涉嫌抄袭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站转载之内容为资源共享、学习交流之目的,请勿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