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表情包设计 > 把艺术作品设计为表情包-表情符号,“表情符号”背后的文化症状
2023
07-03

把艺术作品设计为表情包-表情符号,“表情符号”背后的文化症状

编者按:作为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表情符号叙事的发展经历了模仿叙事、拟像叙事、图画叙事三个阶段。 如今把艺术作品设计为表情包,表情包已经成为人们网络叙事的重要载体,并日益呈现出狂欢之势。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张雪和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向荣在《媒体观察》2021年第7期发表文章文化理理与传播逻辑:技术赋能带来的“草根阶层”话语权争夺、视觉文化转型背景下的符号消费需求、媒介传播中传播不确定性的消除。 表情符号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表意实践,揭示了表情符号的图形化叙事症状,可以从微文化、狂欢意识、后现代情境等角度进行具体反思。

表情符号,“表情符号”背后的文化症状

◆张雪、杨向荣

视觉文化时代,观众的阅读图片意识得到强化,阅读心理和阅读期望也发生了显着变化。 例如,在微博、微信、QQ等互动网络媒体中,表情叙事已成为现代人在网络上的即时交流。 大量表情包和内容多样、更新即时的表情符号的出现,成为人们媒介化存在的文化景观。 以面部表情为代表的图文景观无疑是网络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表征。 本文拟结合图像阅读时代人际传播技术的背景,从图像叙事的角度探讨表情符号和表情符号的图像叙事形式和方法。 以互动网络媒体中的表情符号和表情符号的图文景观为切入点,探讨虚拟空间中图文关系的生成与构建,可以理清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叙事的媒体表征和内在逻辑。

1.拟态、拟像和图形:从表情符号到表情符号的叙事演变

从1982年第一个表情符号诞生到2014年,每年的7月17日被定为世界表情符号日。 目前,“表情符号”已成为互联网即时交流中常态的表意语言。 从最初的简单的带有纯符号文字的表情符号,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图形与文字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表情包。 虽然表情包、表情包、表情包在当前网络即时交流中都被人们所使用,但使用趋势无疑已经从单一的表情包转向多元化、系统化、符号化的表情包。 从抽象的人物表情符号到图文结合或纯文本的表情符号,图文景观中的叙事张力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图文叙事:以“Komoji”为代表的抽象表情符号

模仿表情符号是由特定符号系统中的字符排列组合而成。 1982年,Scott E Fahlman教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公告板上使用了第一个数字表情符号。 “:-)”。 这种流行于欧美的初级表情符号一般被称为“笑脸”或“表情符号”(情感图标的缩写)。 “标点符号+英文字母”是其主要的构图方式,可以用比较简单、生动的方式表达情感,比如“XD”代表笑,“D:”代表惊喜等等。 然后日本在美国ASCII Art(一种文字艺术)的基础上发明了Shift_JIS Art,用“*”、“^”、“-”等符号作为眼睛,用“_”、“.”、“”等符号作为眼睛。以“o”为嘴,创造出“^_^”、“*_*”、“-_-b”等笑脸。迄今为止,这种表情符号因其有趣且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最终催生了更加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一种新型的多语言横向表情符号“颜文字”。常见的颜文字很多都起源于日本,但使用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日语和英语国家,并以多语言符号中的象形元素拼贴为基础,嫁接组合形成更具个性化、创意化、艺术化的表情符号。例如,(·д·)中的嘴来自西里尔字母,(=^)中的嘴ω^=)来自希腊字母,由于兼容语言符号的形式更多,表情符号的组成更加多样,形式更丰富,表现力更强,比如“问题(◔‸◔?)” “好困('-ωก̀)”“我读完了,留着爪子(ฅ´ω`ฅ)”等等类似的情绪还有更细微的细分,这意味着微笑可以是一个相对简单的“( ̄) ̄)”,或者表达更饱满情感的微笑,如“ヾ(≧▽≦*)o(笑)”“o(*≧▽≦)ツ┏⁄┓(拍桌子笑) )”等。相比之下,由于字体的容纳,欧美表情符号需要顺时针旋转90度才能观看,而带有表情符号的表情符号更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表情符号的传播也与中国书画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汉字的模仿表情是以文字为基础的,这些符号与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非常相似。

(2)模拟叙事:以“emoji”为代表的具体表情符号

在社交网络时代开启后的即时通讯中,“抽象”的仿表情开始演变为“具体”的仿表情。 首先,一些程序附带了更直观、更简单的视觉表情符号。 这类表情符号多表现为图标式的表情,一般称为Emoji。 该词最初直接翻译自日语“emoji”,“paint”包含绘画的意思,文字则指符号。 1998年,日本电信公司员工栗田朗塔卡为其公司推出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i-mode”设计了176个12*12像素图案,用来称呼他发明的无线表达情感的视觉符号。沟通。 灵感来自日本漫画和汉字。 漫画家在表达人物情感时常常使用较为夸张和象征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为了表达人物的疑惑,常在头部的一侧画一个问号,画一个灯泡表示人物有解决办法。 2014年8月,网络版《牛津词典》正式收录新词“Emoji”ip形象,使其成为全球通用词。 表情符号通过直观地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的典型情绪,弥补了媒体媒介交流的不足。 内容主要以各种心情的面部表情或常见物体的卡通标志为主,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 平台上各种社交网络和输入法附带的图标式表情符号为公众所熟知。

(3)图文叙事:以“表情包”为代表的表情符号组合

随着社交APP附加功能的发现,表情符号进一步发展为“图片表情符号”,生活中的一些搞笑、可爱或幽默的图片都可以作为图片表情符号的来源。 在网络即时通讯中,个人如果想给图片添加更多的信息,就会自主创作和修改表情图片,单纯的图片逐渐无法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沟通需求。 2010年,网络上出现了图文并茂的“升级版”表情包。 这就是后来统称为“表情符号”的新型网络即时通讯符号的雏形。 2013年,表情包在网络上广泛流行,基本图像形式往往以卡通人脸与真实表情相结合,形成猫头脸、熊猫头脸等表情包的图像形式。

表情符号往往内置于智能手机系统或小程序中,而图文叙事表情符号则来自网友的自由创作。 表情符号表达的信息更广泛,使用范围更广。 表现形式也逐渐超越了人物表情叙事的母题,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交流空间场景,拓展至意义更加丰富的图形叙事符号。 海量的互联网传播文字和符号可以用来服务表情符号,比如在微博、脸书等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亚文化话语、流行音乐歌词、电影电视剧、网络搞笑图片、自拍图片、横冲直撞漫画等。都是表情创作的灵感来源,而且表情模式也不再局限于静态的JPG、PNG等格式表情,还可以是动态的GIF表情。 此外,表情符号逐渐系统化、专业化,形成表情包。 偶像喜剧演员、经典影视剧、年度网络火词、可爱的儿童宠物等都可以取长补短,发展成多达16个或24个系列的表情符号。 “表情包”原本是指一系列表情符号,但在网络使用中也广泛用来指代图形叙事表情符号。 此外,有些表情符号是表情符号的变形,比如放大、重叠、拆解,或者添加恶搞“Emoji”表情。

表情符号最初产生时,主要形式是表情符号与网络流行语的结合,文字为表情符号服务,以便更清晰地表达表情符号想要传达的含义。 此时,表情符号中语言与图像的关系是语言模仿图像,语言与图像之间不存在冲突。 两者结合可以产生文字为图像画龙点睛、两者相得益彰的效果。 然而,随着自制表情包的发展,对同一个表情包的理解因人而异,同一个真实表情包往往会搭配不同的流行语。 因此,单纯依靠表达来判断所传达的信息,很容易导致歧义或多重理解造成的意义混乱。 与表情符号搭配的文字开始呈现出类似于明清文人画中题跋的作用:图像本体的所指,意义模糊。 语言和文字作为实际符号的强势地位开始上升,文字对画面进行了延伸、补充和重新诠释,并开始以视觉形式呈现。 随着表情符号的发展,图片和文字也开始分化,甚至出现了纯文字形式的表情符号:文字变得视觉化、符号化,甚至有的文字和图像在观看上几乎没有区别,而表情符号的出现文字表情符号 表情符号的视觉非文字表达也有视觉文字呈现。

图解叙事表达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摆脱了象征符号的抽象,演变为直观具体的图解叙事。 从传播方式来看,它天然具有病毒性且易于复制,模因(meme)传播有利于模仿、传播和再创造的基因。

2、技术赋能、符号消费与现场重构:表达的叙事功能建构

纯文本时代,表情包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文本传播范式,表情包已经跳出了文本传播的框架,从简单抽象的符号表情到多样具体的组合表情包。 发展无疑是一场即时通讯的媒介革命,技术赋能、符号消费、现场重构共同构建了这一即时通讯符号的叙事功能。

(一)科技赋能:草根日常话语权竞争

网络传播模式打破了大众传播模式中“自上而下”的一维传播的壁垒,自由表达带来了数字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表情符号的另一个显着特征是对丑的狂欢对审美主流的颠覆。 凯尔纳将“媒体奇观”定义为“那些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体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戏剧化当代社会冲突和解决方案的媒体文化现象”。 表情符号的争抢,体现了典型的现代“媒体奇观”。

(二)符号消费:视觉文化转向的体现

在图像阅读时代,注意力的竞争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流高度依赖于视觉图像。 视觉图像符号已取代语言、文字符号成为交流的主要符号。 媒体传播越来越脱离语言,逐渐转向以图像为中心。 表情符号快速、准确、便捷的叙事表现无疑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图像视觉符号作为一种信息符号,本身直观、生动,不受地域、民族、语言的限制,更容易被受众识别和掌握。 在技​​术赋能下,符号文本可以批量产生文化意义,迎合消费社会不同群体的符号消费需求。

鲍德里亚将当代生活视为一个符号过程,任何物体要想被快速把握就必须成为符号或符号文本。 表情符号作为符号文本的产生也体现了消费品的特征。 通过表情符号的符号消费,个体可以快速获得群体的符号身份。 这种消费符号的风潮也被深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大量印有表情符号的手机壳、服装、水杯等周边产品。 Emoji包装消费文化”。

(3) 现场重构:消除沟通不确定性

传统的文本通信往往是跨越较大时空边界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通信或延迟的双向通信。 当人们借助网络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交流时,时间、空间的距离突然缩短了。 在这种情况下卡通人物,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目前媒介传播的主流仍然是非物质化传播。 身体的离开,让人际交往变得暧昧和不确定。 表情包就是对这一缺点的情感补偿。 来自网络娱乐和流行文化的表情符号消除了语言交流的严肃和繁琐,图文叙事的表达轻松活泼。 即使是表达消极、不满、敷衍等负面情绪,表情符号的使用也能让传播主体避免尖锐、严肃的形象,其娱乐属性为网络传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语言叙事是一种“缺席”的象征性话语,属于可言性叙事,而图像叙事是一种“在场”的话语,属于可见性叙事。 在媒介介导的人际交流中,表情符号的使用是一种回归基于视觉的交流情境的努力,是网络介导的交流环境下即时交流的情感补偿。 通过增加娱乐性、亲密感和认同感来减少不确定性。 那么,用能够模拟人类角色、情绪、声音的具有表现力和表现力的图像符号来代替文本符号,达到类似于面对面交流的效果,才是最合理的交流方式。 模因流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3. Emoji 代码的图形症状:即时通讯符号的叙事反思

“它(形象转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从我们文化的各个层面向我们施压,”米歇尔写道。 卡尔提出媒体正在思考,“技术一直在塑造我们的大脑”。 从这个角度来看,表情不仅改变了现代人的即时交流方式,也代表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

(一)自由化还是新奴隶制:微文化视角下的表达叙事

将表情符号的研究放到观看者审美心理转变的背景下来看,图片显然比文字更符合大众的口味。 文本需要人们用抽象思维来想象文本的脉络和线性的逻辑线索,而图像则具有自然视觉传达的优势,不需要观看者过多的思考,消除了文本阅读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在后现代语境下,由于社会的碎片化,人们身份的碎片化导致了人们身份的碎片化。 互动和自我表达变得如此迫切。 因为它符合看图时代的叙事逻辑,并且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的特点,使得人们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克服媒介中介的传播障碍,进入更广阔、更自由的表达领域。 它还可以给人一种被注意到的错觉。 正因为如此,简单而有意义的表情符号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不同人群的共鸣,并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

从表情符号的情感补充,到网络上的“打斗图”,表情包已经从一种交流工具演变成了一种亚文化的交流方式。 这种即时的图文叙事方式隐喻了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结构变化。 表情符号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符号,也体现了流行文化表达方式和内容特征的转变。 现代性的碎片化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碎片化:从“流水”的状态到更为琐碎的“水滴”的状态。 通过点对点的实时交流,碎片化导致整体解体,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人们的自由表达。 表情符号和模因的狂欢为这种自由表达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证明。 现代个体不再关注社会现实的深刻内涵,也不希望建立宏大的制度体系来诠释现实,而是注重以主观内在心理去理解社会生活的表层现象或现实片段。

(二)挑战者还是媚俗:狂欢意识下的表情叙述

需要体现的是,最初以文字字符为载体的表情符号,让人们在使用纯文字进行交流的同时,降低了文字的严肃性,更方便地表达情感和意愿需求。 然而,当表情符号逐渐发展成为网络狂欢时,狂欢的后遗症开始显露出来。 表情符号的使用,作为符号的创新运用而出现,带来了一种文化媚俗的倾向,具体体现在网络话语的污染和情感表达的扁平化。 全球化、审美媚俗和主体意识的退化。 表情符号良莠不齐,表情包式的传播也带来脏话、暴力、偏见性言论做法和“流氓幼稚病”,污染网络空间。

(三)传播的新理性还是传播的无奈:后现代综合症下的表达叙事

就“地球村”的生活而言把艺术作品设计为表情包,电子技术确实让很多人有机会参与,但这只是参与技术的问题,而不是参与制度变革的问题。 人们通过电脑和手机屏幕相互交流,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表情包让网络交流空间变得更加喧闹和拥挤,但表情包的使用也带来了群体分化,“中老年表情包”成为人们调侃的话题。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缺乏门槛,也纵容了人际交往中攻击和分裂的表达。 卡夫卡的遗作《城堡》与看不见的阴影搏斗。 这个影子就是系统中的另一个影子。 动机是一个永恒的谜。 每个人成为网络交流空间中的“他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正如海德格尔担心的那样,人群的喋喋不休和“匿名”的阴影无处不在,这可能会淹没“良心的呼唤”和关怀,这也导致了普遍的不信任感。

从表情包到表情包,图片与文字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进入图读时代后,图片压制了文字,人们用更加俏皮可爱的图片代替文字,用平淡的文字来表达情感。 为了表达更加多样、复杂的意义和情感,人们积极参与其中并改造它。 由于图像本身的限制,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度,人们选择使用图像附加的文字。 表情符号使用自由度的增加,让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 表情符号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由此带来的娱乐和人际交往的狂欢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载于《媒体观察》2021年7月号,原文约15000字,标题为:从表情符号到表情符号——网络即时传播中的图文叙事。《话语隐喻研究》(20BZW027) 。本文为摘录,省略图表和注释,学术引用请参阅原文。)

【关于作者】

张雪,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向荣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