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p授权 > 半导体ip授权服务是什么-景嘉微与Nvidia之间,有一个“唐·AMD·吉诃德”的区别
2023
07-03

半导体ip授权服务是什么-景嘉微与Nvidia之间,有一个“唐·AMD·吉诃德”的区别

一个销售出身的人想要在尖端半导体行业创业有多难? 即使是所谓的销售巨星,也依然举步维艰。 原因很简单。 在技​​术爆发性变革的半导体行业,初创公司没有技术基因是难以想象、难以接受的。

比如,如果一家初创公司需要融资,诺伊斯(英特尔创始人)可以依靠他、摩尔、格罗夫的名字,而桑德斯则精心准备了一份70页的BP,投资者不愿意出钱。 今天放下来,就相当于BAT/TMD等公司的销售总监做大型模型、研究通用AI。 你觉得谁愿意投资呢?

融资困难,差点让AMD胎死腹中。 最终,是诺伊斯带头花钱和个人信用背书,桑德斯筹集了150万美元创办了AMD。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说:从创始人的基因来判断一家公司的成败,虽然粗糙,但有时却是简单、粗暴、实用的。 在AMD的桑德斯时代,技术始终存在缺陷。

#02

“无防备”的完美备胎

1978年,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的Apple II销售了2万台(占PC市场的1/10),销售额达到5亿美元,引起了蓝色巨头IBM的注意。 为了赶上进度并快速推出PC,IBM将CPU外包给外部公司,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中标。

同时,为了防止独家供应对供应链构成威胁,IBM要求英特尔向外界授权CPU技术。

把核心技术交给竞争对手是绝对不可能的。 摩托罗拉(Apple II 的 CPU 供应商)、德州仪器等领先公司,以及 Mostek 等初创公司,其技术并不逊色于英特尔。 如果授权给他们,英特尔就不会有任何技术壁垒。

那么英特尔有哪些选择呢? 当当当,AMD上台了。

成立多年的AMD并没有误解一开始就选择不投资的VC,靠山寨和低价产品勉强生存。 没有技术就没有威胁,而且还是Intel老大投资的公司,那就把X86技术授权给它吧(授权了AMD等15家公司,但只有AMD能长期生存) )。

对于Intel来说,AMD简直就是“无防备”的完美备胎! 但令英特尔没想到的是,获得授权后,AMD 很快就成为了威胁——采取后续策略,推出与英特尔处理器兼容的更便宜的替代品,依靠创始人桑德斯非凡的销售能力,AMD 的业绩爆发式增长。

1984年,AMD的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11亿美元。 这是它最接近Intel的时刻。 后者当年的销售额为16亿美元。 得意的桑德斯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夏微将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美国芯片领域的冠军”。

与预期相反,数年没有自主技术的AMD再次陷入低谷。

#03

“我毁了你,与你无关”

骄傲自满的桑德斯并没有意识到AMD的成功来自于英特尔的授权。 它本身没有优越的技术,甚至可以去掉“优越”,这意味着AMD的一半生命掌握在手中。 在英特尔手中。 祸根已经埋下,只等爆发的机会。

谁也没想到,引爆AMD的是日本半导体产业。

1976年,日本启动了VLSI(下一代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项目,以在半导体技术上追赶美国。 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一些领域做了:

以光刻机(尼康为代表企业)为核心的半导体设备全球市场份额超过美国; 半导体原材料全球市场占有率70%,其中信越光学、盛高占据全球硅片市场50%以上; 富士通和IBM同时开发了64K内存,日本由此拿下了全球内存市场的半壁江山,256K内存也实现了量产。 除了CPU之外,日本也成为半导体霸主。

早期的X86架构中,核心部件是内存和CPU。 在内存层面,英特尔被日本企业的强大竞争力打垮,选择了放弃。 当然,AMD更无法逃脱。 他们内存业务的衰落只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日本半导体灭美国半导体的一个缩影。

内存没用了,CPU呢? 英特尔非常“阴险”。 它选择在最后一轮授权协议到期时,在最后一刻告知AMD和其他授权公司。 我就不带你玩了,AMD彻底瞎了。 无奈之下,它选择基于之前授权的技术来设计产品。 为此表情包设计,英特尔将其告上法庭。 这场官司历时八年,双方总共花费了2亿美元的诉讼费。 美元的价格是X86架构的永久许可。

对AMD的诉讼并不是惨败,但在最先进的技术产品授权停止后,商用水平被英特尔严重打垮:

英特尔放弃内存业务后,全力发展CPU。 1985年,发布了划时代的80386处理器——使PC从16位时代进入32位时代。 然而,直到1989年AMD才将公司业务重心转向全面开发CPU。 技术落后、发展几年后的AMD无疑又被拉开了巨大的距离。

此后的很多年里,英特尔都将AMD甩在了后面。 无处可去)。

#04

技术“赶上”只是成功的一半

从1985年到1997年,这十年是AMD第二个至暗时刻,只有在反垄断的保护下才能生存。 桑德斯终于明白,无论怎样,没有技术就不可能在科技行业立足。 因此,这段时间AMD开始专心技术研发,终于十年磨一剑:

与英特尔缠斗了半个世纪的桑德斯,在摆脱了诺伊斯和格罗夫后,终于能够在技术上第一次与英特尔掰手腕,于是他在2002年心满意足地退役,仿佛无怨无悔。

不幸的是,仍然有一些。 桑德斯在任期间(甚至生前)或许无法解决规模问题:2022年3月末,科技股泡沫破灭后,股价下跌60%的英特尔市值为205亿美元,而AMD的市值为50亿美元,只是前者的零头。

无论是规模还是用户心智,AMD和Intel都相差太远。 几个CPU能够匹配是不够的,差距可以很快弥合。 如果不能在业务上取得新的成绩,只是点对点地打CPU大战,AMD没有把握获胜。 商业的力量在英特尔与众多简化指令集反叛者的斗争中已经显现出来:英特尔技术落后的复杂指令集赢了。

技术上曾短暂“领先”的AMD想要超越英特尔,可以说只做了一半的工作,还得想出一些新花样。

#05

田忌赛马找到商业模式突破口

2009年,AMD将自己的晶圆制造业务拆分出来,出售给ATIC(阿布扎比现金技术投资公司),ATIC又先后收购了特许半导体和IBM的晶圆制造业务,成立了GlobalFoundries。 虽然出售该业务符合Fabless(无晶圆厂)的趋势,但核心动机仍然是AMD再次濒临破产半导体ip授权服务是什么,急于花钱。 整合不力会影响公司的整体运营。

早在2006年,AMD就在商业模式上做出了大动作,以54亿美元收购了显卡双雄之一的ATI。 仅就CPU而言,它无法击败Intel,而就GPU而言,它也无法击败Nvidia。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AMD在GPU领域可以与Intel竞争,而AMD在CPU领域也不惧怕Nvidia。 这不是典型的田忌赛马吗?

AMD收购ATI的大招,虽然险些破产,但方向绝对正确。

从单芯片到片上系统(SOC,System-on-a-Chip)是大势所趋,现在已经很明确了,但是当年有并购确实很了不起。 将CPU和GPU放在一颗芯片上可以让笔记本电脑变得更薄、更轻,因此超威受到华为的青睐。 2018年6月,华为发布了第一台与超威合作的电脑。 英特尔甚至在 AI 时代再次与 AMD 合作(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首次),以便将 AMD 的 GPU 打包到自己的片上系统中。

不仅如此半导体ip授权服务是什么,随着终端需求的不断演变——大型机、PC、手机、AI、物联网——纯CPU开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手机芯片时代英特尔缺席,市场主要被高通占据。 没有GPU、缺席AI时代,市场逐渐被英伟达和AMD占领:AI芯片英伟达占80%,AMD占15%,华为、寒武纪等占5%分享。

谁代表未来,市场给出的定价不可能是假的:

至此,AMD在AI时代的市值终于超越了英特尔。 看似很简单,却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 接下来,AMD的主要对手应该是市值数万亿美元的英伟达,而不是英特尔。

#06

还要再花半个世纪才能杀死英伟达吗?

英伟达CEO黄仁勋此前曾表示,英伟达与AMD的差距是9比0。因为当时AMD就像当初跟随英特尔采取低价策略一样,在2018年也跟随英伟达采取低价策略。 GPU赛道,Nvidia在游戏专用GPU和高端GPU领域是绝对的王者。

但你不能低估一家愿意花费 50 年时间试图杀死老大哥的公司的韧性。 2017年,AMD的A卡高端系列在性能和价格上都不输给Nvidia,因此A卡成为了比特币矿工的抢手货,出货量爆发式增长。 2019年,AMD率先发布了全球首款7nm显卡。 老黄当时大概很紧张。

另外,或许收购ATI让AMD尝到了整合新赛道赢得田忌赛马的滋味。 2020年10月,AMD宣布将以350亿美元收购赛灵思。

Xilinx公司的创始人Ross Freeman是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可编程系统芯片和“自适应计算加速平台”(ACAP)的发明者。 FPGA芯片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时代的新产品。 它允许用户编程、修改芯片的电路功能、灵活改变芯片的计算任务。 更新任务时无需重新定制芯片。 它比GPU架构更灵活卡通人物,延迟更低,能耗更低。

例如,亚马逊的智能语音助手Alexa与人交谈,GPU响应速度为几十毫秒,消耗75瓦到100瓦的功耗,而FPGA响应速度为几毫秒,功耗要小得多。

Xilinx在FPGA赛道拥有50%的市场份额,被AMD收购,直接成为AI和物联网时代更强大的竞争力。 2022 年情人节,路透社报道称 AMD 已完成交易,对价升至史无前例的 498 亿美元。 昂贵价格的背后,是AMD面对英伟达拥有更多的芯片。

事实上,英伟达也做出了并购努力。 2020年9月,黄仁勋宣布以400亿美元收购ARM——这家公司占据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95%的架构设计。 授权(ARM)+Fabless(芯片设计公司)+Foundry(台积电等芯片代工厂)——让芯片设计更简单。 除了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外,ARM还涉足服务器、数据中心、智能汽车和物联网领域。

遗憾的是,此次收购遭到了ARM客户(高通、微软等)的强烈反对,并且没有得到英国、中国、欧盟、美国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最终跌倒了。

可以说,在AI和物联网时代,AMD比Nvidia多了一张牌。 同一次大规模收购的不同结局或许是一个伏笔——为AMD未来干掉英伟达埋下伏笔。 无论如何,AMD 的故事仍在继续被书写和观察。

#07

对中国芯片企业的启示

在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中,不存在“辞朝云中白帝,一日归千里江陵”的说法。 日本发动芯片战争,用了十几年才取得成果(材料、设备、内存)。

美国举杯报复,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瓦解了东芝、尼康等半导体实力企业的竞争优势。

AMD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无数次在破产边缘徘徊,就像堂吉诃德挑战风车一样,坚持挑战地球上最强大的公司,最终击败了英特尔。

走上半导体追赶之路,坚韧的毅力和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必不可少。

除了信念之外,还需要从周期性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周期。 因为终端需求的变化,上游产业也必须不断变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 AMD的两次收购——ATI和Xilinx——使其在技术周期转换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也是其击败英特尔、更有底气与Nvidia竞争的核心原因。

故事的最后,我相信一切都是人为的。 如果由销售人员创办的AMD没人关心,景嘉微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我们为什么不继续追求我们的梦想呢?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