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景观设计 > 景观设计收入水平-人性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023
12-28

景观设计收入水平-人性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人性化设计是指在原有设计的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生理结构、人的心理状况、人的思维方式等进行的建筑和展品的设计过程。 优化,让观众参观起来非常方便、舒适。 是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人性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性化景观设计应用

简介:人性化是指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操作习惯,不仅美观,而且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理念。 它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还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人性化景观设计是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1、人性化设计简介

1.1 人性化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人性化设计是从人体工程学发展而来的。 工业社会时代,由于机械设施的大量生产和使用,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实现人与机器相互协调的方法。 由此,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已有40多年的历史。

二战期间,军事科技人员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和方法来设计坦克和飞机的内舱,使人们能够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作战,并尽可能长时间地减少狭小空间内的疲劳。 二战后,各国迅速有效地将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应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和室内设计等领域。

1.2 人性化设计的特点及表现

人性化设计是设计师在设计形式和功能中注入“人性化”因素,使设计对象有情感、有个性、有情趣、有生命。

一般来说,人性化设计的表现方法有以下几种:

a)通过设计形式元素的变化,能够引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堪称设计中的“以情动人”。

b)通过对设计对象功能的开发和探索,将人类的伦理道德渗透到日益完善的功能中,使人们感受到人道主义的温暖和温暖。 这在设计上可以说是“以正义感人”。

c) 借助语言词汇的巧妙运用,给设计项目起一个合适的名称,可以说是设计中的“以名致胜”。

1.3 人性化设计的发展与前景

今天,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十分注重“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人性化设计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生产活动的新理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1.3.1 人性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功能需求。 他们也更加注重个人品味和爱好,追求时尚,展现个性。 1.3.2 人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人作为个体也越来越独立。 经过忙碌、紧张的工作后,人们更加渴望身边的办公、家居产品更加人性化,缓解疲惫的身心,放松自己。

1.3.3 人文与生态环境融合

随着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设计与环境的重要性,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在设计领域,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已经开始确立,这就要求设计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1.3.4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注

设计的人性化也让设计师更加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残疾人、老人、妇女和儿童。 设计师只有关注人、关注人性,才能以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设计打动人心。

2、人与景观的关系

人与山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表达了物与我关系的多样性。

2.1 以人为主体是景观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从景观的概念可以看出,景观和景观设计的建立是由于人类的存在,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 在这里,人作为主体积极创造和建设美丽的景观环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景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景观的面貌都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且差异很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人。 不同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等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审美取向。 因此,人们设计和建造的景观是多种多样的。

2.2 人作为客体,是景观的使用者、体验者和评价者

景观是为人而建的,景观中的人是景观的使用者。 景观为人们提供了多种体验场所,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并影响着人们在景观中的心理和行为。 景观的适宜性是根据人们的感受和评价来判断的。 对环境的研究表明,尊重人、关爱人的景观能够提高人们的兴趣和生活质量,获得社会的认可,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因而被视为好的景观。 忽视人的需求的景观,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增加环境的不安全感,削弱人们对环境的掌控感,降低工作绩效,因而被视为劣质景观。

2.3 人与景观的互动关系

人与景观之间存在着持续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作为视觉美学的对象,风景在空间上与人物和我是分离的。 景观形态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城市的态度,也体现了人的理想和愿望; 景观是人类居住的栖息地。 土地是一个体验的空间。 景观影响人们的行为。 人们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风景与人物合而为一。

人们可以积极改造环境,创造宜人的景观,为人们提供理想的居住场所。 景观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深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寻求更适合人们的景观形式,并进行动态调整。 如此,人与景观循环向前发展。

人与景观的关系证明了人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摒弃以往“景观为上帝创造、为你而建造”的理念,把景观建设的目标放在人身上,真正做到“设计为人”。 因此,景观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3、景观设计的人性化

3.1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性化设计的本质。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认为,上述五个层次的需求是逐步上升的。 当下层需求相对满足时,就会产生上层需求,进而满足需求。 人性化设计从简单实用到在实用性之外包含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趋势,是需求层次逐渐上升的体现。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说过:“衣须常温,则须求美;居须常安,则须求幸福”。 这或多或少地阐述了人类需求满足的这种等级关系。 尽管人类高级精神需求的满足不一定能通过设计的物品来实现,但毫无疑问,景观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空间,在满足人类高级精神需求、协调和平衡情感方面发挥着作用。 因此,在设计中注入人的因素绝不是设计者的“突发奇想”,而是景观设计基于人的需求特点的内在要求。

3.2 人文关怀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3.2.1 生理需要的满足

景观应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样化的场所,满足不同生理活动的需要。 如锻炼、休息、交流等。在这些环境的设计中,应注意使人感到舒适的各种物理指标:如光线、温度、湿度、噪音、通风等,以及合理运用生理量表和行为量表。 尤其要更加关注残疾人对景观场所的利用。

3.2.2 满足安全需求

景观环境应避免对人的威胁和伤害,维护自身安全和个人隐私,并通过设计方法增强人们对环境的定位和认知能力。

3.2.3 沟通和归属需求的满足

人是社会性的景观设计收入水平,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共同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景观环境是人们活动的场所和交往的空间。 因此,景观设计应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交流空间,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设计避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陌生,让人们在合适的景观场所通过交流获得归属感。

3.2.4 尊重需求的满足

尊重重在心理感知和精神共鸣。 它以沟通为基础,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 好的景观给人一种尊重的感觉,而差的景观则忽视了人的需求,否定了对人的尊重。

3.3 人性化设计景观的误区

人作为景观的主体应该受到关注和关怀的理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和采用。 在环境营造上,与以往“人是机器奴隶”时代注重功能性、忽视人文性的做法相悖。 它主张以人为本,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建筑、人与人”。 关系。 然而,即使人们认识到人性化的重要性,高举人性旗帜,却大肆营造了一批违背人文主义、忽视人性的景观环境。 例如,只注重景观的视觉艺术性而忽视其功能性和人性化的利用; 盲目抄袭、抄袭景观设计收入水平,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忽视了人们的归属感; 过度追求现代高端材料,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等。

城市的同质化、社区的冷漠、沟通的缺失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和理解人们的需求,了解需求的同一性、差异性、地域性;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文关怀的内涵和内容。 不同的形式,并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景观设计。4. 人性化设计要素

4.1 调整人们的心理亲和力

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不仅给生活带来便利,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的关系更加和谐。 它会最大程度地容纳人们的行为,体谅人们的感受,让人感觉舒服,而不是要求用户去适应它、理解它。 在现代城市化城市中,土地越来越稀缺,建筑物向更高的高度发展、体量越来越大,住宅区的住宅也不例外。 这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抑感。 居住区环境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 因此,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意义在于让偌大的城市达到人性化的尺度,将大空间分割还原为小空间,并使空间更加人性化。 景观设计尺度的设定应以人们习惯的尺度为依据。 景观设计就是调整这种尺度上的差异,从超尺度的城市空间到小尺度的个人空间,实现人与环境的尺度沟通和亲和力。 。 另外,纯粹从心理意义上来说,为了打破游客在前一个地方形成的认知和思维惯性,同时达到心理缓冲,提高对下一个地方的感知,还需要一个过渡空间。 。 这个过渡空间是指城市与个体住宅之间的居住景观环境。

4.2 反映人流的场所

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再加上社会工作结构的分工和调整以及人员流动的加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人际关系疏远,人心疏远。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很多人身心不健康,抑郁、失眠、酗酒、同性恋等不良社会现象增多。 设计师有责任创造一个能够舒缓人们身心的空间。 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年龄的人的活动特点。 它们要求功能划分清晰,形成动静结合、开放与封闭的空间结构。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也应该看到,居住区的社会活动丰富且不确定,夹杂着太多的非理性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人(老人、儿童、青少年等)、不同的事件模式完全有可能共存于同一个空间。 。 例如,老人遛鸟、孩子跳皮筋、青少年打羽毛球等,不需要人为隔离。 同时,通过社区的交流空间,更多的人可以互相认识,成为朋友、知己、恋人,从而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将更多的人文情趣融入到居住区的物质环境中,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

4.3 营造生态空间

健康成长需要阳光、绿色、空气和水。 它需要远离城市的喧嚣,需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所谓生态,应该从环境的角度最大程度地考虑人,造福于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在接触景物时产生情感,另一方面要把“情”提升为“意”。 这时,“风景”升级为“境界”,即“境界”,成为一种情感的升华。 满足人们高层次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5、人性化设计在社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5.1合理的尺度和形状布置

在景观设计中,应尽量采用让人感到亲切的尺度和形状。 例如步道、绿地轮廓、景观小品等应采用自然曲线。 应避免直线和尖角,以免造成居民心理不适。 。 此外,应采用适当的尺度。 例如,除车道外,其他道路不宜太宽,以增加邻里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社区关系的和谐融洽。 另外,要注重细节的设计,缺乏细节刻画的风景,很容易让人感觉简单,缺乏激情。

5.2注重景观设计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好的景观应该是富有情感的,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然而,目前很多园林景观设计都无法满足这一设计要求,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比如很多住宅区都有大面积的草坪,绿化率看上去非常达标。 不过面积虽大,但并不能进去参观游玩。 而且草种单一,无法营造出有趣的景观。 单调乏味,称不上人性化设计。 再比如很多住宅区修建的罗马式柱廊走道,看上去非常豪华,但既不能防风挡雨,也不能坐下休息。 它们只是表面上的,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用处,缺乏实用性。 性别。 中国传统的桐林非常注重人与景的融合。 山可登,石可坐,水可赏。 花园小径蜿蜒曲折,妙趣横生。

5.3注重人与历史文脉的结合

尊重民间传统,传承历史文脉。 俗话说,水土养人。 各地人民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民俗风情和审美观念。 居住区景观如果能够挖掘当地的历史文脉,注重视觉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也就是说在美学上加入一些人文精神设计。 这样,景观的内涵就会同时与居民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与风景”的相遇。 情感越深,就越能达到景与情相结合、赏心悦目、赏心悦目的效果。 魅力无穷。

5.4 亲近自然,注重各种绿色材料的结合

注重绿化质量。 一方面要达到相关规定规定的绿化面积并满足数量要求。 另一方面,必须考虑绿化质量。 单一的草坪总是有很多缺点。 一要注重植物品种的组合,注重地被植物、灌木、乔木的组合,高低错落,各显其姿; 其次要注意横向绿化与纵向绿化的结合,走廊、建筑外墙、阳台、护栏等,可以采用攀缘植物或悬挂植物与各种小材料搭配,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 第三,注意厂房的合理布局。 例如,树木不宜距离建筑物太近,以免遮挡光线,从而阻碍通风,造成各种错觉。 还有利用衬景、借景种植植物等多种手法,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 第四,注意植物的时间搭配,包括快生与慢生的组合、不同季节、观赏植物的不同组合等。

5.5 适当选择合适的植物

a) 许多开发商往往花费大量资金移植外来植物并进行繁重的后期维护,以求出奇制胜。 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的行为。 尽量使用当地常见的植物,因为一是当地的植物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很强,容易养护,成活率高; 其次,材料易得卡通形象,经济实惠; 三是易于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风格。 然而,外来植物在移栽过程中往往会大量死亡,且难以养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活的不幸福。 也造成各地景观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个性;

b) 很多景观设计师为了引起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兴趣,过于注重作品在平面上的美观效果,从而忽视了植物设计在工程实践中的真实效果,景观要求人们进入其中。 你感受到的并不是从高处鸟瞰。 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感受居民的审美意识。 我们应该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设计景观的每一个角落,创造人性化的植物景观效果,了解植物的感受,真正将人性化景观设计融入现实,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提高人的品味。 ,净化人们的心灵,为居民提供诗意的生活环境。

六,结论

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重提高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应从人性的角度把握设计方向,协调景观设计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在城市设计中,无可挑剔的建筑、无可挑剔的形式组合,并不意味着城市设计就一定是优秀的。判断一个设计的好坏,首先要看人们是否愿意在设计结果中进行自愿的、享受性的活动。 因此,人的需求和人的行为是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人性化设计

7. 参考文献:

[1]吴良勇吉祥物,人居环境科学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0

[2]刘宾义,景观规划设计三位一体理论,新建筑,2001,5

[3]罗彦林,城市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思考,中外建筑,2001年,2

童胜富,1986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浙江万里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学历:本科;胡丹萍,女,浙江宁波人,1987年出生,浙江万里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学历:学士学位)

[4]胡水新. 浅谈社区绿地的人性化设计当代建筑,2003(02);

[5] 思珍. 生态主义视角下的园林设计策略分析[J]. 浙江林业大学学报, 2009, 26(3): 421-426

[6]王雪娟. 贾廷伦论居住区绿地建设[J].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29-31。

[7] 刘霞. 浅谈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J].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51-52。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