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品设计 > 软件产品设计-教育产品该如何设计?
2024
06-28

软件产品设计-教育产品该如何设计?

教育产品设计的重点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课程本身,另一个重点是是否有更好的机制让人们相信产品能够带来实际的效果,也就是要注意课程的营销和品牌化。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的逐步发展及其在各行业的应用,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巨大变革影响到各行各业,信息化、云计算、大数据等衍生领域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特点是可以打破物与物、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时空的障碍,使越来越多的现实生活中的声音、视觉元素及各类状态(物联网的发展)信息化(二进制替代,甚至现实生活中稍纵即逝的信息都可以被记录,如购物平台的评分、评论等都可以被储存)和秩序化(计算机分区、网页区块、APP分区等,进而可被编程操作),并将一些原本需要人去完成的操作(通过编程)自动化,然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运行。

这极大地方便了思维主体对信息的获取(时空障碍被消除,网页、APP、数据库、电脑硬盘作为信息持久化载体和系统化存储的平台表情包设计,将同一时间段内不同时空的信息整合并有序呈现;获取过程被编程技术优化,人与信息的距离大大缩短,只需几次按键)、处理(云计算与服务器应用,编程技术的运用,外化、强化、强有力地取代了个人的思考能力(过去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思考、计算的信息,现在可以用编程软件自动执行操作,相当于将大量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的劳动力引入人类世界,赋予其权力,增强其有序信息,更能促进人的理性思考能力的践行(人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思考的三段论、推理需要有序信息))、输出(输入的赋权)。

总体来说,人类大脑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在互联网赋能后得到了最大化,互联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的机械臂、外骨骼,互联网也是人类感官的延伸,眼睛、耳朵、嘴巴可以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看东西、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

当然它的具体表现就是现实世界的一切都在逐渐信息化、虚拟化,比如道路测速,这是视觉的延伸,了解工厂的实际运作,这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未来的物联网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各种理解世界的理论框架和指标(指标也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把所有可以信息化的信息都虚拟化、传输到平台,从而引导和影响我们的行动。

在这样的浪潮下,社会很多功能领域被替代(互联网的发展就是对社会体系既有功能的替代),线下实体店被线上虚拟店替代,线下交流被线上即时通讯替代,线下就医被线上医疗服务APP替代,线下化妆品销售被线上直播替代,社会的一切都在逐渐虚拟化。未来的发展方式是一切都与互联网相连,逐渐形成虚拟空间、虚拟社会(意味着不同平台、不同领域之间功能系统化、连接更加便捷,就像现实社会呈现出复杂互联的神经网络式的系统特征),甚至比线下世界更加繁荣、更加完备。

那么阻碍互联网化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商业模式和经验无法互联网化?

我认为关键点是:

(1)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无法用理性去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或者找不到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只能猜测或用肤浅的理论框架去分析)

人的理性思维之外的感性思维我们还没有探索清楚,潜意识等其他复杂隐秘的领域仍然存在。加之人世间的复杂性和难以捉摸性,我们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所认识的世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有时候我们甚至不清楚在信息化、虚拟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什么障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通过对建筑进行实体观察而形成的联觉,总是比仅仅通过书本上的想象去观察建筑更令人印象深刻。我们至今还不知道人体是如何影响人类思维的。同样,我们至今还不知道人类情绪的本质是什么。即使它可能只是身体的生理反应,我们也无法像了解物理学那样深入地研究生物学;即便是当今主流的心理学,也因为其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性和无法将结论推广开来而备受争议。

同样,我们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性格、看待世界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我们或许可以分析父母、朋友的影响,但我们的思考只能停留在表层,一方面我们缺乏个人成长的相应信息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的因果推理思维本质上需要通过比较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但人类的复杂性使得我们无法控制变量,从而无法深刻理解人性。

比如,我们不知道人类的共情力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运作的等等。再比如,吴晓波在研究腾讯的成长之后发现,我们无法提取出腾讯成功的规律性因素,他更倾向于说腾讯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

(2)人类思维惯性的顽固性,以及用户习惯的难以养成

面对互联网,现有人群存在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互联网发展创新迅速,企业作为学习型组织,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自身的思维框架。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沟通和学习模式嵌入社会,必然会带有人类的生理惯性,即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过于快速的变化。

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但关于人类本身的存在,人类现有的文化经过几十年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必然会依赖过去的习惯而对新的模式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当然不排除很多人能顺应时代,但毕竟是少数,追随者才是多数,追随者习惯的培养是很多商家面临的问题)。

(3)技术条件的限制

即使有些问题我们有了一定的解决方案,但我们缺乏技术条件。比如我们知道在线教育缺乏沉浸式的体验和同伴压力、群体约束,但我们目前的技术和能力还无法完全营造一个虚拟的教学空间(诚然,这应该是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即真正的虚拟沉浸式教学)。

同样,我们还无法模拟人类的嗅觉和触觉,但谁知道嗅觉和触觉是否会在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4)互联网化本身并没有提供比现实世界更高的价值。

同时,由于受到第一个因素的影响,我们很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导致此类互联网模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大。

以上只是很笼统的原因分析,在复杂因素的影响下,互联网化遭遇阻碍在所难免,接下来我们再具体分析一下K12互联网教育。

1.总体框架

仍然采用常用的框架,即先进行市场调研,明确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细分市场的特点,结合SWOT分析、PEST分析,确定公司的竞争对手是谁、他们有什么特点、应投入多少资源、如何确定战略的时机和目标、实现目标的替代方案、风险与不确定性估计、具体的评估方法等。

其次软件产品设计,在战略层级确定之后,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调研,运用KANO模型确定用户的基础需求、预期需求、惊喜需求。但不应局限于探索需求本身,而是要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各方面、各领域的信息,然后尝试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借鉴、移植、改变。

1.价值分析

(1)在线教育对用户的优势(相较于线下教育)

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接触到线下难以接触到的更优质师资,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可以数字化追踪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监督;可以利用H5等技术手段进行互动;如果是一对一教育,可以提供个性化教育,弥补班式教育的不足(对不同群体的弥补程度不一样);可以结合智能设备、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来辅助学习。

(2)在线教育对家长的优势(相较于线下补习班)

孩子安全:无需接送,安全放心。费用:课程之间比较方便,效率高。剩下的就交给用户吧。2. 痛点与可补偿点

(1)营销

大量优质资源尚未实现信息化、系统化,无法向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教育部门推介。

(2)用户特征

课外辅导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软件产品设计,仅是教学中的辅助,并非十分必要;教师启发与互动不足;缺乏文化意识(即无法学习课程以外的知识,从而无法建立完整的链接,无法形成文化而仅获得功能满足,无法产生情感共鸣);用户缺乏对学习资源的识别能力。

(3)产品设计

抄袭严重:主流产品大多简单抄袭线下教学,线上体验较差;商业模式单一:平台型课程商店。

(四)教师资源

时间和精力有限:高素质教师没有时间在教学任务之外进行教学。

3.环境分析

(1)政策

目前我们正处于政策利好时期:

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切实提高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和能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2018年,国家出台线下教育培训监管政策,大量学生和家长将培训需求转向线上。

市场规模及趋势:

用户规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2019年6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3.05亿,市场空间充裕。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在线教育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达1280.13万,仅占全国K12学生规模的8%,远低于即时通讯(90.6%)、网络购物(55.7%)等行业的水平。

趋势:

竞争加剧:众多线下机构转型线上,大量资本和新老玩家持续涌入,阿里、腾讯、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巨头的教育业务线也加速跟进,行业竞争空前激烈。用户习惯培养:疫情让更多学生和家长能够快速使用和适应在线学习,渗透率大幅提升,用户习惯正在逐渐培养,基于用户特征和行为轨迹的精准推荐器或将占领市场。

(2)市场情况

2. 具体操作(产品设计) 1. 群体细分

(1)个人需求视角

兴趣类:我有很强的学习动力。专业技能类:(问题可能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ip形象,如果能得到就业指导就好了。)学术类:为什么要在线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额外的价值?【线上线下教育的竞争一直存在,如何凸显线上教育的优势?如何培养客户的在线学习习惯?】

(2)群体特征视角

将需求细分,一方面满足父母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

目前K12群体的家长应该是70后、80后,对于手机和网络的使用应该有些迟钝(80后群体的特点,对教育的敏感度),在选择APP、网站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起到主导作用(因为毕竟是他们付费的)。

2. 信息传播(营销相关)

口口相传并不容易:

教育类APP的传播模式则截然不同,是代际传承,传播周期较长,具体传播链条为:学生传学生,老师传学生。其他类APP都是在同一个群体内传播,口口相传相对容易。

那么如何打破信息不对称?

至少目前来看,在线教育在三四线城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地方的用户习惯还未形成,可以在当地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同时,教育类APP的比较模式也有所不同,即人们往往很难比较不同APP中的课程(投入时间太长)。

因此很多时候需要依靠口碑传播和品牌建设,就像大学本身的品牌建设一样。那么能否打造一个以学习为基础的社区,让同学们可以交朋友、玩乐,形成像线下一样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氛围,同时也产生一定的同侪压力,互相影响?应该还是有很多解决方案的。

3. 整体产品设计 重点课程质量(师资) 学习平台质量及与其他品牌的差异化 知识转移率

总之,教育产品设计的重点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课程本身(是否系统、是否优质)。另一个重点是是否有更好的机制让人们相信产品能带来实际的效果,即需要注重课程的营销和品牌化(如教育界权威人士的认可、大规模的学生反馈)。

未来又会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