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idjourney > AI创作工具-网上那么多涉嫌抄袭AI写作工具的文章都是帮凶
2023
07-04

AI创作工具-网上那么多涉嫌抄袭AI写作工具的文章都是帮凶

近日,由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西湖论坛”在杭州举行。 论坛主题为“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 对网络文学艺术的观察与思考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五百人的会议上在关头说自己有罪,必须被处决:从一个垂死之人​​必须具备的预知能力来看,只有上帝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是好是坏。 ! 这个预言看似包罗万象,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意义,它正在成为我们今天如何撰写互联网的令人尴尬的写照。 唐代潜心吟诵的诗派,如卢彦让、李贺、贾岛、寒山、士德等,或“三年二句,一首泪吟”或“诵一字”。 ,扭断几根茎和胡须”。 如果他们突然看到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键盘写作和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的网络写作常常以百万字开头,除了震惊之外,他们会作何反应? 例如,您会反思书写工具的技术升级对写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而网络传播,看似以不可思议的程度激发和释放了人们的写作潜力,却也疏远了那些被禁锢在自由写作领域的人们。

工具影响表达

“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的名言随着伍迪·艾伦的文学电影《安妮·霍尔》而广为人知。 然而,这种“人的延伸”不仅适用于媒介研究,也来自于唯物主义对工具的一般理解。 工具,特别是劳动工具,作为手的延伸,改变了生产形式,重塑了我们的感官、智力,甚至大脑。 具体到写作行为,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技术隐式或显式地影响着作品的各个方面。

首当其冲的就是产量、写作速度以及随之而来的思维方式和风格。 书写工具的方便和快捷,彻底改变了用笔书写的行为,变成了敲击键盘,然后是光标字符的输入,甚至现在已经部分实现的语音识别后的自动输入。 正如尼采在1882年初收到一台丹麦制造的球形打字机ip形象,彻底拯救了他曾经担心因健康状况不佳而不得不彻底放弃的写作。 这种奇特的机器最初是为聋人发明的,包含 52 个字母(包括大小写)、10 个数字和标点符号。 只要练习足够,每分钟可以打800个字符。 至于尼采,他在收到印刷机后的第二年年初,即1883年2月,写下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分只用了10天就完成了。 仅一年前,尼采因头痛、呕吐、视力急剧下降等功能退化而停止写作。 球形打字机的工具辅助就像一场及时雨。 在给尼采的身体写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刷新了他的思维和写作风格。

与1871年用笔写成的《悲剧的诞生》不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警句的风格写成,书中充满了批判性的抒情和忠告——“我向你列出精神上的三个变化: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最后狮子如何变成孩子。” 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就像一行诗。 尼采的朋友们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并写信询问“机器的力量”。 尼采的回答毫不掩饰:“你是对的。我们用来写作的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

“天赐之物”互联网

根据《浅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的观察,互联网这个“天才之物”是一种“万能媒体”,它的出现是打字机和计算机技术的叠加和相乘。 所谓万物灵长类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很快就会失败,取而代之的是“我已经变成了机器人”的新观念。

在网络文学,或者说网络写作中,海量存储的文本数据与不满足的阅读需求相结合,构成了双重悖论。 一方面,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写作并立即发布的自由境界,充满乐观和无拘无束的氛围; 另一方面,写作的深度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追求短期快感表达的写作乐趣取代了深思熟虑,尤其是当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打字文本的购买和定制之后,写作中的自由表达变得更加重要。数量被默默地降格为另一种形式来吸引阅读。

就拿风靡全球、甚至有席卷全球之势的《后宫甄嬛传》来说,150万字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 从2005年底第一章开始上传,到2007年9月四卷最终出版,互联网的在线点击阅读格式就像催眠咒ip形象,加快了作者的网页更新速度。 与《红楼梦》“读了十年,增删五次”的“异常辛苦”相比,网络文学所享受到的互联网技术的便利性却转向了相反,成为了自我对个别作家的否定。 表面上是自由奔放,实质上却催化了作家的异化AI创作工具,即依附于现成的文本,抄袭别人AI创作工具,抄袭自己。 它不再是一种巧妙的艺术行为,不再是一种基于冲动真实表达的文学写作,而是一种经过文化资本大数据统计软件测算和整理的加工产品。 一个令人心酸的数字是,2006年,晋江原创网认定《甄嬛传》中有数十个情节和句子涉嫌抄袭,但2017年,新晋网红“锦绣未央”因抄袭被处罚。 11名作家联合起诉称,根据检方提供的“抄袭调色板”,这270万字共涉及抄袭200多部小说。

从几十本到两百多本,无论作者缺乏文学才华,丧失道德自律,写作新技术的问题又重新浮现出来。 这不再是单个作家因为“影响力焦虑”而借用或模仿某些经典作品,而是在互联网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利用文本抓取软件直接转换生成相似文本。 经过一番改头换面,完成了一个巨型网页连载,随后投资改编受到影视或网剧IP的追捧。 读者的关注和网络流量的注入,洗掉了众多拼盘作品,同时也引起了人工智能写作的关注。

写作的人工智能是谁?

人工智能在互联网上写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碎片化表达的科技时代,网民的自我表达和回应期待变得更加理性、清醒和廉价。 互联网就像一个怪物。 它似乎打破了一切阻碍沟通的限制,让自由表达、畅通无阻的沟通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它创造了沙漠般的社交界面,内心的声音隐藏在移动IP地址的背后。 既实又空。 对于这种急于追求却又不知道终极声音在哪里的人来说,24小时在线AI秒响应或许真的是唯一合适的搭配。 浏览文艺青年聚集的豆瓣网站,几个知名的背景ID总是在同一个节目设置下,无所不能地回答各种天上地下的奇奇怪怪的问题。 手机应用程序中还有各种写作应用程序。 输入物体名称,一首唐诗宋词之类的作品就会在屏幕上快速滚动。 输入爱人的名字,即可获得一首充满爱意的藏文藏文。 其实,输入你敌人的名字,结果是一样的。

AI写作的前身并不辉煌。 美国的一些计算机研究人员已经尝试使用“纸张生成器”随机生成文章,并以通过机器筛选和人工审核而自豪。 “非人类”的书写属性。 他以智能书写技术的嚣张,讽刺了被各种目的蒙蔽双眼的所谓专业人士。 此时,技术写作的自动化和便捷性已化为遮盖镜子的尘埃,正在扼杀人们独特的写作灵性和创新精神。 如果我们不及时反思和纠正,原本有助于自由表达的各种技术可能会反向加速,成为异化写作行为的工具,让写作本身不再具有超越的生命价值。 单词。

文/杨俊雷

文学与艺术是可以分离的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