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祥物 > 春晚吉祥物兔子-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来了!冰墩墩、雪蓉蓉亮相
2023
07-03

春晚吉祥物兔子-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来了!冰墩墩、雪蓉蓉亮相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冬残奥会吉祥物“雪蓉蓉”

2019年9月17日,在首钢冰球馆,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蓉蓉”亮相。 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的特点; 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也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冬残奥理念。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工作自2018年8月8日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2019年1月7日至8日春晚吉祥物兔子,来自国内外的18位吉祥物专家评委齐聚北京冬奥组委,对所有有效征集作品进行初评和复评。 5816件提交的作品整齐地摆放在数百张白底桌子上。 经过评分、排序和层层筛选,10组候选设计脱颖而出。

1

让熊猫设计与众不同

2019年1月25日,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收到北京冬奥组委的邀请,要求对入围作品进行修改。 在吉祥物评审过程中,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前十名。 这就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原创创意来源,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设计团队。

短暂的幸福过后,设计团队迎来了长达7个月的漫长高压的修改过程。 从最初的糖葫芦到最后的冰墩墩,他们做了无数大大小小的修改,上万张草图,相关文件累计量超过100G。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刘平云表示,冰糖葫芦是他儿时对北京的记忆,冰糖葫芦表面的“冰壳”或多或少是与冰雪运动有关。

然后保留了冰壳的想法,并建议设计团队尝试围绕其他稀有或特色动物进行设计。 光美的设计团队在冰壳里做了很多实验,包括鹿、老虎、兔子。 考虑到冬奥会恰逢春节,他们还设计了元宵、饺子等。

整个三月和四月,光美设计团队对吉祥物的概念表达、人物造型、动作比例、装饰图案、五官细节、说明文字和设计元素进行了反复修改。 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他们改造的重点终于明确了——包裹在冰壳里的熊猫。

吉祥物评审委员会主席、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晓宇认为,选择动物作为吉祥物是冬奥会的常见做法,但选择曾在各种大型活动中担任吉祥物的大熊猫事件,就等于给我自己出了问题。 “你设计的熊猫必须与过去不同,并且与冬奥会相匹配,”他说。 “虽然是一个难题,但只要我们有创新,就会有独特的魅力。因为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中国本土的珍稀动物。当你在国际上看到大熊猫时,你就会知道它代表中国春晚吉祥物兔子,不用任何语言解释都会被认可。”

在设计专家看来,制作熊猫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熊猫太多了,如何制作一只可爱、不落俗套、易于传播的熊猫呢?

为此,光美设计团队成立了数据组,将所有能采集到的熊猫都收集起来,每天进行对比分析。 各种熊猫。

“那段时间很艰难,我总觉得这个吉祥物少了点什么。虽然它有冰晶外壳,和冰有直接关系,但它和冬奥会息息相关。为什么叫冬奥会呢?” ?吉祥物呢?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资深专家林存珍指出了当时遇到的困难。

4月30日,光美设计团队再次入驻冬奥组委会。 “那天我们在一起讨论,我突然想到,是否可以将‘冰丝带’纳入其中?” 林存真说,这下大家都“醒了”,当象征冰雪运动跑道的七彩光环出现在熊猫脸上时,这个穿着冰壳的吉祥物看起来酷似宇航员,一下子就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 ,所以定位立刻就清晰了。 随着冰壳熊猫方案的逐步完善,命名也被提上了日程。 冰壳熊猫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冰糖葫芦。 “其实,糖葫芦也叫糖墩儿。‘墩儿’是一个很有趣的词,有北方冬天的特点,也很善良,就像隔壁的孩子一样健康活泼。 , 可爱的。” 林存珍说:“我一有这个想法,就上网查了一下,没有重复。后来我发现南方人和外国人都很难读‘duner’,所以我们把它改成了Bingdun。” Tun也通过了体重检查。”

2

让灯笼的形状“活”起来

冬残奥会吉祥物薛蓉蓉的灯笼造型,源自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姜宇凡对家乡过年的印象。 小女孩的家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地处小兴安岭深处。 每逢新年,这个小县城都会被浓浓的节日气氛包裹着。 大街小巷,红灯笼高高挂起。 是最常见的景象。

灯笼的创意入围前十名,但专家给出的意见是“只保留原有属性,重新设计形象”。 这意味着整体形象设计几乎必须从头开始。

同样出于保密考虑,设计团队将位于学校校园后面住宅区的一套集艺专家公寓作为工作室。 这套100多平方米的公寓见证了冬残奥会吉祥物诞生的全过程。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吴一波表示,在初步修改阶段,她每周都要来冬奥组委提交修改方案。 多达30次,从首都机场到首钢的“两点一线”成为她对北京最深的印象。

集艺设计团队面临的任务不仅是给灯笼的形象赋予多样化的属性,将其拟人化,赋予其生命,还要将其与奥运会结合起来,这需要多方面的学习。 为此,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伟特意买了一盏灯笼,挂在工作室里,让团队成员每天观察、思考。 与此同时吉祥物,全体队员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冬奥组委会的介绍视频,还上网搜索“赶上”奥运会及相关知识卡通形象,了解并找到奥林匹克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点。中国文化。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金伟说道。

2月下旬,北京冬奥组委专家组经过讨论研究决定,取消对中国结的进一步修改,让团队专注于彩灯形象的完美设计。 到4月初,灯笼的形象已基本确定,集艺设计团队需要提交完整的文化解读方案。

“这个阶段也是团队最迷茫、最煎熬的阶段。” 郭春芳说:“一开始,我们把吉祥物的属性与鹿结合起来,尝试加入鹿角、红鼻子,但一方面形象要美观,同时还要考虑文化解读,因为一个月来,我们做了各种尝试,感觉路被堵住了。”

设计团队每天都在不断的尝试和自我否定之间徘徊。 在这个僵持阶段,改装专家组感受到了团队的困惑,并及时给予了指导和帮助。 经过双方多次沟通和尝试,放弃了鹿的属性,体现了天坛、鸽子、“双奥城”的长城、与冬奥会相连的如意(跳台滑雪)冬奥会场馆又名“雪如意”))等元素出现在吉祥物的形象中。

设计中会有瞬间的灵感,但更多的是反复的修改和完善。 雪蓉蓉脸上的雪块勾勒出了她的脸庞。 为了达到最真实的效果,设计团队在冬天特意在墙上扔了很多雪堆,然后将墙的形状可视化; 而为了展现雪蓉蓉的红脸、弯嘴,团队也做了很多微调。

“团队在修改时考虑到了后期应用,尽可能增加了应用的扩展性,比如路边、广告牌的显示效果,以及衍生产品的效果,比如台灯、手表、等等,都属于我们考虑的范畴。” 吴一博说,“灯笼本身可以发光,可以带来温暖,传递力量,这与冬残奥会的理念非常吻合。”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