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设计比赛 > 红点设计大奖作品集海报-SDC | “椅子疯狂”——设计高级刘小康
2023
12-24

红点设计大奖作品集海报-SDC | “椅子疯狂”——设计高级刘小康

本文位于“视觉设计”部分。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平面设计行业资深人物刘小康。 他通过设计椅子得以在设计界占据一席之地。 这怎么发生的?

刘小康,1958年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1982年在新公民设计制作公司担任设计师。1988年,应金岱强先生邀请,两人共同成立金岱强设计有限公司。 1996年更名为金刘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2002年,他入选AGI(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 刘先生现于多个非牟利设计组织担任领导职务,包括:香港设计中心董事局主席、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及国际设计管理学会顾问。

自1984年起,刘氏已在香港及海外赢得超过250个奖项。 包括德国莱比锡最佳书籍设计银奖、香港设计师协会双年展金奖及苹果奖、台北国际海报双年展大奖、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铜奖、以及德国红点设计奖传达设计奖等,参加北京申奥海报设计大赛,并被选为第一名并印刷为官方宣传材料。 同年,这张海报还获得了芬兰拉赫蒂第十三届国际海报双年展最佳体育奖。 海报奖。 随后,他为屈臣氏蒸馏水设计的水瓶荣获“瓶装水世界”全球设计奖。

-设计理念-

“本土设计需要多样化、包容性和实验性”

“在今天的香港,或许是时候让各界和设计界重新审视一下那个时代,是什么东西,是谁建立了香港本土的创意文化。年轻一代可能不熟悉以上这些,但多样性和对过去的宽容创意和实验的创意文化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 ——刘小康

刘小康认为,香港设计教育的难点之一是没有完整的本地设计史书籍。 现在的设计老师都很年轻或者是从国外回来的,他们不了解当地的设计历史。 了解香港的创意文化是如何发展的很重要,这样你就不必追随别人。

刘小康表示,早在20世纪60年代,香港设计就已萌芽。 例如,工业联合会提倡设计,并于1968年成立了设计委员会。 后来,1972年,设计委员会帮助成立了设计师协会。 回想起来,已有40多年的历史。 这是本土设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业仍然非常注重平面设计。 无论是字体、图片还是插图,都是由专门的人员处理的。

20世纪70年代,当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时,我看到了设计和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氛围。 我还看到了设计的开放性,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另外,当时政府举办比赛,很多人都鼓励设计。 每周都有很多活动吉祥物设计,无论是艺术界、设计界、还是出版界,都很热闹。 他说,当时发生了很多事情,电影业蓬勃发展,粤语歌曲也兴起。 《72个房客》上映后,大家都意识到粤语电影大有作为,许冠文和新艺城开始出现。 而且,当时的香港政治非常稳定,经济和福利措施也很发达。 再加上华文运动和华文法制(以前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很多变相的因素让香港人开始注重“本土性”和创造力。 人们做什么。

他说,当时聚集了很多不同的创意人士,比如从国外回来的亨利斯坦纳,还有本地培养的金叔(金代强)、陈有健等。当时很有趣,经济很好,有很多发展机会。 有很多,所以我看到的情况是非常积极的,非常令人高兴的。 在艺术界,有两类人,水墨运动和新水墨运动。 这就是香港的特点——跨境、包容、多元。

当时即使讲中西文化融合的设计,也是各有各的做法,变得很多元化。 因为金叔是画家,所以他的切入点不一样; Henry(史瀚瑞饰)是一个以西方视角看待中国文化元素的外国人; 陈友健从商业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刘小康表示,他们各有各的见解,不只是一种风格。 那时候还有像荣念增这样的海外归来的人。 当时戏剧专业人士并不多,所以他总是借人变相合作,导致了很多跨界活动。 比如翁伟权,在美国完成摄影课程后,回来后什么都可以做。 设计人才不够,他就开始设计。

“用中国文化打造品牌”

“这是一个一代人影响一代人的时代。我学设计的时候也受到了金叔(金岱强)的影响,高少康也是我的学生。我们对中国设计有一个信仰,就是要把我们的中国风格带出来。”与我们一起文化和全球视野,这是我们所相信和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将凭借一代又一代积累的经验来突破。” 在香港设计师刘小康眼中,设计正在传承的过程中擦出新的火花。 。

刘小康自1980年代初起就与香港设计教父金岱强合作,拥有多年的产品设计和品牌形象塑造经验。 后来他受邀共同创立金刘设计顾问公司。 随着他的学生高少康的加入,公司成立,2013年正式更名为金六高创意策略。 去年是公司成立40周年。 客户遍布大中华区,包括周生生、荣华饼家、中国银行、巴马茶业、鄂尔多斯羊绒等香港及中国内地不同行业的领先企业。 他们不仅提升了客户的品牌形象,而且创造了核心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支“同一屋檐下三代人”的创作团队堪称设计界的传奇。 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只参与文化项目。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设计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内地经济逐渐发展,内地对设计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 他们在内地的第一个大型项目就是在中国各地宣传中银香港的形象。

对于刘小康来说,设计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门国际语言:“所谓中西融合,就是我们把中国本土的文化元素或者中国品牌中的文化元素变成一种国际语言,或者说它是一种国际语言。”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香港的优势。”刘小康表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不仅拥有世界视野,而且拥有国际网络和专业精神。企业客户或品牌不仅仅是企业客户或品牌追求单向服务,而是制定更全面的合作策略。

-设计作品欣赏-

《椅子上的艺术设计》

给大家分享一下刘小康坐在椅子上就在艺术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传奇故事。

《寻找位置》

1994年,在香港举办的香港市政局户外雕塑设计比赛中,刘小康以椅子为主题,创作了户外雕塑《寻找位置》。 从那时起,椅子就成为了他的设计主题之一。

这是刘小康首次利用人物和椅子创作了第一件大型户外雕塑《寻找地位》,表达了当时香港人对地位的疯狂追求。 这件竖立在香港艺术馆旁的公共艺术作品,似乎表达了艺术家在探索自己立场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安和困惑,但他仍然积极地寻求一个方向性的立场。

《椅子戏》

《椅子戏》是刘小康最好的代表作。 2004年,该作品荣获周立轩颁发的“2004年度最佳主席”; 2005年红点设计大奖作品集海报,刘小康荣获香港设计师协会金奖; 同年11月,刘小康在香港、日本、北京、台北展出,日本大阪DDD画廊和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举办《椅子·游戏》巡回展; 2007年,该系列在香港举办了名为“Chair Play 2”的展览。

与椅子的关联逐渐扩大,椅子成为人的隐喻; 椅子的组合、变形、延伸、背向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同状态,也体现了刘小康对社会的一些微妙观察。

△以阴阳为例,一对椅子面对面,相互连接,成为男性和女性的象征。

随后,为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香港设计中心特别策划了“9707”项目,以凸显香港设计业十年来的成就和发展。 刘小康与Life of Circle合作设计了4套“Chair Play”珠宝。

《城市系列:幸福城市》

跷跷板是童年的记忆。 我坐一端,你坐另一端,你跳,我坐; 你上,我下,动作悠闲地相互配合,自然总是配合得恰到好处。 在城市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 如果每个人各司其职红点设计大奖作品集海报卡通形象,和谐无差异,像孩子们玩跷跷板一样沟通,就能实现和谐幸福的城市。

跷跷板后来演变为城市装置,成为三人、四人甚至多人一起享受的跷跷板。

“游戏”

这个游戏很简单,因为我有一套可以移动的椅子,每个人都可以把它们放在不同的地方。 这个比较有中国味,是一款很安静的​​文人游戏。

“用马做一把椅子”

2008年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举行,工作室受邀制作了一些与马有关的公共艺术品供观赏。 金、刘和高设计共同设计了这套椅子。

还制作了许多其他东西,例如珠宝。 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制作了一批珠宝首饰供展览。

这是一枚真正可以佩戴的戒指,手指可以穿过它。

《椅子书法》

20世纪70年代,设计师已经非常喜爱书法,但如何将书法运用到设计中呢?

台湾有一位书法家。 刘小康非常欣赏他,认为他是台湾国宝级书法家。 所以我们和其他八位台湾设计师合作举办了一个展览。 他写了一些字,每个字都可以拼成不同的组合,放在刘小康的椅子上。

于是,他把它变成了不同的可能性,把它变成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椅子,上面写着不同的书法文字,比如无我、无尽等等。这把椅子还可以随意移动。

《椅子上的绿色》

这把椅子上的所有植物都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生长。

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所拥有的椅子尺寸并不相同。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要求。 通过这些作品,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椅子和“位置”。 事实上,对于刘小康来说,椅子就是一个游戏; 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语言。 似乎很多事情发生了,他都用这个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个符号和很多朋友交流合作,玩出一些东西。

-其他作品欣赏-

△《北京申奥海报》

△“屈臣氏蒸馏水瓶”

△《艺术设计刘小康作品集》

△“世博创意产品”

△《探索竹子的可能性》系列之一

单击下面的标题链接可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081】SDC | 中国图形启蒙“一哥”——“飞哥”王跃飞

【080】SDC | 寻找新路,不断探索——设计高级陈少华

【030】

-超过-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