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IGC > 人工智能教育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发展与教育改革
2024
03-21

人工智能教育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发展与教育改革

人工智能发展与教育改革

主持人: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高云燕

本期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敏晶

李作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主任。

蔡可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教育是否跟不上技术进步? 从某些方面来说,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人工智能能力的测试结果,到2021年,人​​工智能在阅读、写作和算术方面已超越人类平均水平,预计到2026年,人工智能将能够完成所有的阅读写作和算术任务。

尽管人工智能的进步将如何重塑就业市场和新技能的需求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需要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根本性改变。 的变化。 教育也需要从对知识的过度追求中回归到人本身。

借两届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代表、教育专家和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进行对话和讨论。

让人类大脑不再是“知识储存容器”

【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解放人类大脑人工智能教育是什么意思,让人们从事更多创造性工作。 人机共生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学习场景、评价内容等将是未来教育的重点。 】

主持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核心影响是什么?

倪敏晶:所谓人工智能是指“可以替代人工智能的智能”。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强大的知识工具。 知识工具可以将人脑从“知识存储容器”中解放出来,给予人脑更多的创造空间。 这被美国作家克莱·雪基称为“认知盈余”。 不需要记的东西不记,会增加很多空闲时间; 不需要记忆的东西不会在大脑中占据太多的空间,这会增加很多新的大脑连接空间。 工具的发展是人不断解放的过程。 交通解放了人们的双脚,让人们走得更远; 自动化工具解放了人们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闲暇; 书籍给知识存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知识可以脱离人脑而存在。 ; 信息化打破了知识传播的瓶颈,让人类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强大的人工智能可以进一步解放人的大脑,让人们从事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知识工具的灵活应用已成为当今学习改革中最重要的活动,也丰富了学校课程。 因此,我认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核心影响是教育内容的变革,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变革。

李作文:近年来,随着大型语言模型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了密集活跃期。 从ChatGPT到刚刚在全球爆发的Sora吉祥物,每一次突破都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具备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特征,未来通用人工智能将更加强大,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和推理,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核心影响将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态的重塑。 在随时随地学习知识的智能时代,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教育必然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由于教育目标的变化,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机共生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学习场景、评价内容等将是未来教育的重点。

蔡可: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智慧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审视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传统教育侧重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但在人工智能时代,纯粹的技能性工作将被自动化和机器所取代。 因此,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合作沟通、适应变化、​​复杂情况下的决策等人类特有的智能特质。 最直接的改变是教育需要培养会用、用好、用好人工智能的人。 另外,让人工智能解决问题和教学生借助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不依靠知识就无法获得任何识字能力和能力。 当然,这会涉及到实践知识、隐性知识等更复杂的东西。 知识类型。 但无论怎样,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传承下来的稳定、经典的知识仍然是最有效的“预训”材料。 其类型和载体将更加丰富,呈现方式将更加多样化,传输和接受路径将更加多样化。 ,识别它们的变化和变化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首要问题。

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工智能将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内容,涉及人类情感、创造性思维、同理心等独特能力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 】

主持人:随着人工智能的迭代速度,未来大量职业将被机器人取代。 机器人也会取代人类教师吗?

倪敏静:我们不必担心未来儿童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人类文化进化史告诉我们卡通形象,新技术总是通过淘汰旧的生产方式来淘汰旧的劳动力,但同时新的技术也将取代旧的劳动力。技术总是创造新的。 人类需要创造更多的新劳动力。 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成为工具性职业,也将创造出许多我们尚未意识到的新职业。 同样,人工智能将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内容。 例如,纯粹的知识传递可以完全由人工智能完成,但不可能取代教师职业的非工具性内容,例如人际交往。 情感建设。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但一定会取代那些只传授知识或那部分行为的教师。 换句话说,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法被取代,但“教师”将不再被需要。

李作文: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很多机械性、重复性的任务。 这是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机会,将教师从简单的机械任务中解放出来。 但人类的教育工作最终只能由人类自己来完成。 比如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等等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 人工智能越进步,教育就越要回归人性,因为教育是对人灵魂的教育,而不是智力知识和理解的积累。 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教学领域带来的优势和劣势目前难以估量,但教育部门应积极应对,积极寻求变革,广泛吸收智能技术带来的红利。 教师要善于利用智能工具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对于语言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者必须抱有科学理性的态度。 他们既要热情拥抱人工智能的新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又要防范其负面影响,使其在人才发展方面发挥最大效能。

蔡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一定共识,机器人不能取代人类教师。 因为老师的作用远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感教育等。 这些领域涉及情感、创造性思维、同理心等人类独有的特征,而这些都是机器人所不具备的。 学生需要被关注、被包容、被理解,需要在陪伴中成长;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人格。 因此,教师职业不会被取代,只会越来越倾向于教育的教育属性。 然而,情感劳动也是最复杂的努力。 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打破课堂界限和学校围墙,助力构建泛在学习生态系统,探索智慧助学和双师教育的可能性,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创造机会为教育服务做出贡献甚至全民教育也是减轻教师负担和压力、分担责任的一个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应该让教师无处不在。 此时,“教师”的定义、培养方向、工作时空、来源渠道也将被改写。

教育的多样性将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只有教育多元化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只有教育多元化才能塑造数以百万计不同的大脑,其中必然会涌现出极具创新能力的人。 】

主持人: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改革和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战?

倪敏静:千百年来,教育一直是实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深度连接的途径。 然而,强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人类教育拓展到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数字世界。 对于教育来说:一方面,语言能力、情感能力等机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并没有改变。 人文、科技、数学知识仍然很重要,因为它们蕴藏着大量的价值判断和思维工具。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一方面,学习也会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想象力。 就像汽车、飞机等可以帮助身体残疾人士环游世界一样,有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实现以前难以想象的创造力。 为了创新而学习将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方向。 创新需要多元化的大脑、对环境的理解以及突破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改革和教师的新要求和挑战将聚焦于培养人的创造力,这就需要不断推进教育多元化。 只有教育多元化,才能为孩子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只有教育多元化才能塑造数百万不同的大脑,其中必然会涌现出高度创新的人。

李作文:人工智能时代给教师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培养学生在人机共生的环境中发现问题、组织信息、形成自我认知的能力。 以读写能力发展为例,过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查阅百科全书的信息,并相信这些信息是准确和真实的。 现在,互联网给出了一百万个答案,没有人告诉学生什么是对或错,什么是真或假。 知识技术让人们搜索和获取的知识越多,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处理模糊信息的能力就变得越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阅读能力结果显示,在OECD成员国中,平均只有9%的15岁学生能够通过隐含线索区分事实和观点。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素养的进步远远落后于信息本质的演变,这一事实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发现自己处于“后真相”的氛围中,感觉正确但没有事实依据的断言被接受为事实。 算法根据我们的兴趣创建“社交媒体回声室”,放大这些观点,并使我们免受可能改变我们信仰的相反观点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首要影响是教育或学习目标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而不是一般技能,应该是未来教育改革的目标。 学生和教师未来不仅需要工作能力、文本模式知识等,还需要评估和使用自动化产品所需的计算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蔡克: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数字素养要求。 面向未来的教师需要适应教学方式和角色的变化,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工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提供学习资源、评价学生学习。 但我们不能孤立地讨论这些想法。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 过去,我们更新了教材,完成了教师培训,教师才能够走上讲台。 然而,数字化转型的实现离不开产品和工具的支持。 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需要应用场景、产品和服务的支撑,即使是大模型也需要“小应用”。 大众化的智能教学产品已经成为制约区域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隐性的因素。 之所以说重要,是因为这些产品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和课堂生态。 合适与否决定了教师是否愿意用、能否用好; 说是隐蔽,是因为这里几乎是“三无依赖区”,行政决策者只有财务审核要求,缺乏采购的专业依据。 教师作为使用者,缺乏决策权。 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会因为产品水平“低端”而投入研究。 如何充分发挥专业对当地的引导作用,协同政府、企业推动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解决教育问题(技术的适宜性)角度帮助地方政府(而不是技术指标的前沿性)帮助地方政府改善教学应用和资源。 需要从供给、建设、运维、资金投入等方面统筹考虑,健全智能教学产品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常态化应用服务体系。 这是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非常实际但又重大的挑战。

人工智能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理念和组织变革的问题,以及教育内容的变化。 人工智能教育应该突出人,而不是机器。 】

主持人: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

倪敏静:人工智能教育应该突出人,而不是机器。 这是一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起点。 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一是顺势而为,主动变革,立即行动。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永远不会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立即采取行动。 只要初心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即使犯了错误,也比不作为好。 其次,我们要对科技怀有敬畏之心。 几年前,杭州有一所学校利用哈佛大学的技术,在学生头上套上发带,训练他们的注意力,但后来就叫停了。 技术有两个方面。 如果没有对技术的敬畏感,它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人工智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教育的复杂性源于人的复杂性。 可以说,教育的艺术性不是让孩子学得快、学得多,而是学得少、学得慢、学得难,有时甚至力求“笨拙”,让孩子学得更多。 孩子的灵魂随之而来。 少即是多人工智能教育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人工智能不是让孩子做更多的题,而是让孩子成为不同的人。 第四,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理念和组织变革的问题。 为什么数据不能收集并应用于教育? 核心原因是我们的组织理念、教育理念没有改变。 如果整个人工智能都面向应试,那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第五,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内容的变革。 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是不再缺乏物质,而是缺乏时间; 重要的不再是物质制造,而是精神制造。 OECD发布《2030学习指南》,指出学生必须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设定自己的课程,培养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重点培养创造新价值、协调冲突困境、并承担责任。 这是现在教育必须接受的。 挑战,这也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最需要考虑的方向。

李作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它利用强大的数据模型自动生成各种文本和问题答案。 因此,可用于教师准备、学生学习和课堂提问、教学管理,以及招生就业、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 场景涉及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其易用性和易操作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 其所体现的大模型范式,将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角色转变为“导师或导师”,加速形成人机协作的教育新形态,不断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学。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推动未来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了在线教学、远程辅导等,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未来,人机协作课堂,特别是本地教师、远程教师、机器人教师协同教学(Co-Teaching)的三师课堂,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常规的课堂形式。

蔡克:从当前教育教学现状来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挥了技术的独特优势,如跨时空、个性化、集约化等。 人工智能技术通常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建模来实现,追求确定性、注重结果、强调效率。 因此,在知识显性化、细化化的前提下,薄弱地区教育质量从线下提升的效果非常明显。 但我们也必须注意技术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的诞生并非源于教育,人工智能并不一定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创造”不是算法逻辑。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注重隐性知识。 学生必须不断尝试和犯错(不一定是路径的精确性)才能螺旋上升,面对模糊的边缘区域,甚至在悖论中发展批判性思维。 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善用技术的人。 随着高中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出和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一体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教师思考如何设计学习体验、开发课程资源、连接课程与生活、如何通过评估促进学习等问题时,技术就有了更大的运用空间。 因此,不仅技术赋能教育,教育也赋能技术。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最后编辑:
作者:nuanquewen
吉祥物设计/卡通ip设计/卡通人物设计/卡通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